第6章 了解一些常用的按摩手法 (3)(1 / 3)

作用:拿法臨床運用相當廣泛,常用於頭部、頸項部、肩背部和四肢等部位。如拿肩井可以祛風散寒、發汗解表、舒筋活血、疏經通絡、鬆解痙攣。拿肩井還可作為按摩手法治療總結束之勢,拿後能通調周身氣血,使人精神為之一振。主治頭痛、感冒、肌肉酸痛和麻木。

13?撚用拇指螺紋麵與示指螺紋麵(或示指橈側麵)相對捏住治療部位,稍用力,做對稱的快速撚搓動作,稱為撚法。

撚法

要領:操作時,腕關節放鬆,動作要靈活而連貫。用力輕快柔和,做到撚而不滯,轉而不浮。撚搓動作要快,移動要慢,做到緊撚慢移,局部撕脫、骨折、血腫初期禁用本法。

作用:本法具有疏通關節、理筋通絡之功效,適用於指、趾小關節及淺表肌膚。常用於治療指、趾小關節疼痛、腫脹、屈伸不利等症。

14?叩醫者雙手五指屈曲握成空心拳,不要握緊,尤其第4、5手指,依次屈曲減少,將空拳叩在患者體表,叩出空響而不痛,稱為叩法。

叩法

要領:上肢放鬆,雙手或單手握空拳。叩時上肢自高處落下,以肘帶腕,以腕帶拳,輕輕叩下。力量要均勻,可以較大,但以患者無痛為標準(醫者空拳接觸患者麵積越大,疼痛反應則越小)。一般叩力至肌層即可。上下、左右進行交替的、有節奏的叩在患部,與皮膚無摩擦。拍打背部應在脊柱兩側,不應在肋骨兩側,呼氣時拍打,拍打應順肌纖維方向。對外傷性腫脹一般不做拍打。

作用:本法具有疏經通絡、消除疲勞、振奮精神的功效,適用於肩、背、腰、臀以及四肢等部位。臨床上常配合拿法等方法,治療腰背部以及四肢肌肉酸痛等病症。

15?擊用拳、掌、指以及桑枝棒擊打體表的方法,稱為擊法。用拳擊打的方法,稱為拳擊法,用手掌擊打的,稱為掌擊法,用指擊打的,稱為指擊法,用桑枝棒擊打的,稱為棒擊法。

要領:腕關節要挺直,不能有屈伸動作。運用肘關節伸屈力量進行擊打,動作宜輕快而有節奏,上下幅度要小,頻率要快。指尖擊法運用腕力進行叩擊,腕關節放鬆。拳背擊法操作時,注意整個拳背皆平衡地接觸治療部位,切忌於關節突起處著落,否則易引起局部疼痛及損傷;拳心擊法操作時,整個拳心須緊貼治療部位;

拳擊法

掌擊法

拳眼擊法操作時,用力應均勻,不宜過猛,要打而擊之;掌擊法叩擊時,切忌擊打骨骼突起部位,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疼痛;側擊法操作時,著力宜虛不宜實,實證施重擊法,虛證施輕擊法。

作用:擊法是輔助手法,本法適用於頭頂、肩背、腰臀及四肢部。

16?敲指端垂直方向著力於施治部位,如敲打戳擊,並略有彈響的手法為敲法。

要領:手指自然彎曲,將力集中於著力指端,以腕部一起一落的自然屈伸擺動帶動指端垂直著力於施治部位,在施治部位垂直著力,均勻持續、反複敲打,使敲之有聲,聲有節奏,輕鬆自如。操作時有聲為敲,多用於體表的表淺部位,與打法、叩法類似,不同的是打法及叩法用於肌肉豐厚的部位。

作用:其功效為活血散瘀、調和氣血、引血歸經、營養脈絡、宣通氣血、祛風散寒。主治失眠、神經衰弱和麻木不仁。

指敲法

17?搖以患肢關節為軸心,使肢體做被動環轉活動的手法,稱為搖法。

要領:用一手握住或夾住被搖關節的近端,以固定肢體,另一手握住關節遠端的肢體,然後做緩和的環轉運動,使被搖的關節做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的搖動。此法用於頸項部、腰部以及四肢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