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殿風景區在昆明市東北城郊的鳴鳳山上,距離市區約10千米。屬國家級森林公園。公園內文物古跡很多,如鳴鳳勝景、太和宮、紫禁城、銅築金殿等。此外,還有繁茂的植物花丼,可供遊人觀賞。
經過鳴鳳山下的迎仙橋,沿山間的石階,就可看見“鳴鳳勝景”坊,從而進人“鳴鳳勝景”區了。石坊是明代建立的,石坊背麵題刻為“玉虛孔衢”四個字,“玉虛”指仙境,“孔衢”指通道。合起來即通向天宮仙境的道路。路邊有一塊石碑稱“呂祖碑”,上刻“磨高風正節品真人洞路”。相傳,在明代萬曆年間,雲南巡撫陳用賓對道教非常篤信。一天,他在夢中見到仙人呂洞賓,約他次日到鳴風山麓相見。第二天,他如約在鳴鳳山恭候,看到一位老翁牽著羊,用一口鍋煮芋頭,並用另一口鍋當鍋蓋。轉眼間這位老翁、羊、鍋都不見了。驚奇中陳用賓如夢初醒,剛才這位老翁不就是神仙呂洞賓嗎!那兩口鍋一倒一正地扣起來,就是呂字,帶繩羊意為“純羊”,這正是呂洞賓的道號“純陽”,神仙在指示他,鳴鳳山是洞天福地。於是,陳用賓就依照武當山72峰中峰太和宮的模樣,修建了呂仙洞、太和宮和三元宮。
從鳴鳳勝景到太和宮,要經過三道天門。一天門建於明代,共有72級石階,意味著72“地煞星”護衛著第一道天門;第二道天門建於清朝道光十三年0834年),有36級石階,代表36“天罡星”;最後一道天門有長二三百米的曲折小路相連,順山勢而上可達三天門前。走過紅牆,牆內就是“太和官”。進得宮去,“欞星門”即在眼前。“欞星”指的天田星。“欞星門”表現了道家“尊天必尊道,蕁道亦尊天”的觀點。
欞星門旁邊有青獅和白象,在佛教裏是“青獅獻瑞、白象呈祥”的意思,表現的是祥瑞之地。欞星門道教橫匾埋的宇是“洞天福地”。欞星、青獅、白象,道教橫匾“太和宮",分別代表佛、儒、道三家。由此看出,這裏是佛、儒、道三教合一的地方。
欞星門前麵就是紫禁城。青磚砌成的圍牆,城樓古樸典雅,也是明代萬曆年間陳用賓修建的。門口左麵有一棵茶樹,據說是明代所植,名為“蝶翅"。數百年來,蝶翅茶花十分引人注目,它盛開時有9芯18瓣,直徑達20多厘米,雲南著名詩僧擔當和尚有《山茶花》詩曰:“冷豔爭春喜爛然,山茶按譜甲於滇,樹頭萬朵齊吞火,殘雪燒紅半個天。”把“蝶翅”開花盛況描述得淋瀉盡致。門邊茶花的對麵是一棵雪白的玉蘭花,在初春的時刻,這一紅一白象征著春天的到來。
著名的金殿坐落在高台之上,這是一座全銅築造的殿宇,氣勢宏偉。相傳,清代時吳三桂為了稱帝,準備登基而造就的金殿。據載,曆史上曾兩次造鑄金殿,最早的一次是(雲南通誌寺觀誌)記載的,明代雲南巡撫陳用賓,在萬曆三十年間,依照湖北均縣境內的武當山天柱峰的金殿形式鑄造的,後被移至滇西雞足山。現在所見的金殿是清康熙所造。在殿的大梁上有“大清康熙十年,歲次辛亥,大呂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親王吳三桂敬築”的字樣,證明此金殿為吳三桂所造。金殿重約20萬千克,金殿全身、梁、柱、屏牆、聯、匾、神像等,全為銅製,而且立在院裏的日月七星旗的旗杆、旗麵也是銅製的。旗上鑄有“天下太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12個字,旗周圍有二十八宿,旗上端有日、月,旗中有北鬥七星,整個銅旗為鏤空鑲嵌。每逢初一、十五,前來燒香朝拜的人絡繹不絕。金殿前的兩株紫薇,相傳為明代栽種,已有400多年的曆史,是珍稀的高齡的紫薇樹了。
新建的鍾樓一一望海樓,在金殿東南角100多米處。樓上懸掛著一口雲南最大的銅鍾,鍾高3.5米,周長6.7米,重1.4萬千克,是全國第三重的銅鍾。鍾上鑄有“大明永樂二十一歲在癸卯吉日仲春造”字樣,即1423年造,距今已有570年的曆史了。如果撞擊大鍾,鍾聲遠揚10多千米以外。
金殿的另一佳景,就是繁茂的植物花卉了。院內東有秋海棠溫室、仙人掌溫室;西有木蘭園、薔薇園、水果園、雪鬆草坪園、南北有杜鵑園、蕨類植物園,占地麵積約3萬平方米。
在金殿國家森林公園與“中國99昆明世博會”會址相鄰處,有“雲南野生動物大世界”,占地250萬平方米。公園內的野生動物為天然放養或半放養,可步行或乘汽車遊覽。院內還有猛獸、大象、鱷魚等動物表演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