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著昆明小西門外的林蔭大道,走到大現路的盡頭,便可以看到煙樹深處,掩藏著亭台樓閣,這就是昆明聲揚海內外的名勝一大觀樓。現已將大觀樓及其周邊的風錄區,開辟為大觀公園。大觀樓建於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鹹豐七年(1857年大觀樓及其他建築,均毀於兵焚。同治五年0866年)加以重修。現在人們所見到的大觀樓高三層,鬥拱飛閣,金漆彩畫,煥然一新。清晨登大觀樓,望山在雲中,水在霧中,活像一幅清秀的山水畫,氣韻恢宏。中午登大觀樓,“五百裏滇池”盡收眼底,西山疊翠,碧波萬頃,明媚多姿。傍晚登大觀樓,晚霞盡染,水天一色,金光閃閃,看歸帆點點,聽漁歌聲聲,洋溢著詩情畫意。
清乾隆年間,昆明寒士孫髯翁所撰180字的長聯,重新刊刻,懸於樓下。嘉慶年間,名士宋湘所撰:“千秋懷抱三杯酒,萬裏雲山一水樓”的對聯,把大觀樓的景色作了高度的概括,至今仍懸在大觀樓下。姚安由雲龍曾有一對聯:“與嶽陽黃鶴相衡,一樣雄奇,各有大名垂宇宙;攬昆海碧雞之勝,同來眺賞,莫將佳月負春秋”。不僅讚賞大觀樓的景色,也將大觀樓與湖南的嶽陽樓、湖北的黃鶴樓相提並論。使大觀樓聲揚海外,成為旅遊勝地。1961年1月24日,當代詩人、文學家郭沫若遊大觀樓時,即興陚五言律詩一首,亦書懸樓上,詩雲:果然一大觀,山水喚憑欄。睡佛雲中逸,滇池海樣寬。長聯猶在壁,巨筆信如椽。我亦披襟久,雄心溢兩間。大觀公園以大觀樓和攬勝閣為中心,四周以池水懷抱,池水之外又有長堤同滇池相隔。假山、亭榭、樓閣、遊廊、花樹等,經精心布局,錯落有致,曲折有法,有山水自然之趣,疏朗閑適的格調。
從公園進門的左側,透過花窗,可以看到一個恬靜的小花園。這裏展出的樹勝盆景和山石盆景,淡雅別致,引人入勝。這裏的觀稼堂、催耕館、牧夢亭,經常舉辦各種書畫展覽。大觀樓裏陳列著有關大觀樓的詩詞字畫,遊覽時大可一飽眼福。
春天的大觀樓是花的世界,黃的迎春花,紅的山茶花,紫的辛夷花,白的玉蘭花,爭豔鬥妍,溢彩流光。人們漫步園中,仿佛在花海裏遊弋,滲透著濃鬱春天的氣息;夏天的大觀樓,楊柳堤岸,輕風習習,碧綠的湖水麵上,粉色的荷花和綠色荷葉,“堤繞荷花繞湖”,使人心曠神怡;秋天的大觀樓,曆來是人們賞月的佳處,每當中秋之夜,皓月當空,園內燈火通明,天上人間,交相輝映,堤外碧波粼粼,堤內歌聲笑語,桂花飄香,遊園人勝似置身於瓊樓玉宇之中;冬天的大觀樓,是觀賞梅花和雪景的好場所,每當瑞雪初霽,縱目四望,遠山近堤,銀裝素裹,分外妖嬈。臘梅、紅梅在寒風中競相開放,“一樹獨先天下春”,向人們報告著春天的消息。可見大觀樓公園,一年四季處處有美景,真是“處處回首盡堪憐,就中難別是湖邊”啊!
遊覽大觀樓時,最讓人們青睞的要算是古今第一長聯了。這副對聯長180個字,是古今中外第一長的楹聯。上聯寫昆明風光,清新俊逸,下聯寫雲南曆史,渾脫蒼涼,近300年來,膾炙人口,海內傳誦被稱為“古今第一長聯”,現抄錄如下,供遊人賞析。五百裏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髮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淩虛,歎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隻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為遊人更深刻理解這古今第一長聯的全部內容,特將它淺釋成白話文,使之一目了然。
五百裏的滇池,躍入我的眼裏。敞開衣襟,推開冠戴,可喜這茫茫滄海空闊無邊。看呀東方的金馬山像奔騰的“神馬”,西岸的碧雞山像高飛的“鳳凰”,北麵的長蟲山像起伏行動的“長蛇”,南麵的白鶴山像羽毛潔白的“仙鶴”,詩人們,何不乘這良辰登上高樓,觀賞那:蟹樣大的島嶼,螺樣小的沙洲,晨光搖曳的濃樹翠柳,像女孩正在梳裹她們蓬鬆的發髻。彌天的萍葉,漫地的蘆花,點綴上翠綠的鳥羽,燦爛的紅霞莫辜負江山錦繡如畫——四圍的香稻,萬頃的平沙,夏天的芙蓉,春日的楊柳。
幾千年的往事,湧到我的心頭。我舉杯仰對長空,歎水流滾滾,英雄何在。想那:漢武帝為開通西南在長安鑿池習戰,唐代遠征邊陲,立紀功的鐵柱於洱海邊,宋太祖手持玉斧劃疆土。元世祖跨皮筏南渡,平定雲南。拓土封躧,費盡了移山心力,指望著建立不朽功勳,匆匆又改朝換代,才是“畫棟朝飛南浦雲”,又是“珠簾暮卷西山雨。”一個個朝代興起,滅亡隻在一瞬間,惟幕都卷不及,豐功偉績已編逝,紀功碑成了斷石殘碣,倒臥在蒼煙夕陽之中。到頭來隻留下,晚景淒然一一古寺的鍾聲,漁舫的燈火,驚寒的秋雁,枕邊的寒霜。“古今第一長聯”不僅文字長,而且文學素養很高,對應工整,用詞講究,對聯中妙用了許多典故、名詞和名勝。古今第一長聯的問世,曾經曆過許多磨難,才流傳到今天。大觀樓於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建成後,即成為昆明市西郊的名勝區了。文人雅士常在這裏聚會,飲酒會文,賦詩詠景,多對清朝統治者作歌功頌德之詞。時有寒士孫髯翁(?~1772年)傲然寫出“長聯”,使全座皆驚,一時在昆明傳抄殆遍。後由昆明寒士陸樹堂用行草書寫刊刻掛於樓前,引起遊人們的普遍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