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3~6個月,“依呀依呀”超可愛(2)(3 / 3)

③營養不良的寶寶同樣容易得此病。

你應給寶寶加強營養,提高他的抵抗力。給寶寶吃一些容易消化吸收、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適當在輔食中增加維生素B和維生素C的攝入。動物肝髒、瘦肉、魚類以及新鮮蔬菜和水果正好富含這兩種維生素。

鵝口瘡是比較容易治愈的。用製黴菌素研成末與魚肝油滴劑調勻塗搽在創麵上,間隔4小時用藥一次,療效非常顯著呦!

胎記帶來的疑惑

弄清消化不良與腹瀉

消化不良,真的是預防>治療!方法特簡單,你照著做就是了。

①喂養定時定量,不打亂消化和吸收的規律,讓寶寶總有好食欲。

②幫助寶寶養成每天定時排便的習慣,保證消化道暢通。

③給小肚子保暖,別用冰手接觸小肚子,一切“冷刺激”都要避免!

相比之下腹瀉比較麻煩,腹瀉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種。

細菌入侵腸道腸道菌群失調感染性腹瀉

寶寶服用廣譜抗菌素或者患感染、出現炎症時也會腹瀉。不要想當然地處理,最好的做法就是帶寶寶及時就醫。如果能保留糞便標本一同送檢就更方便醫生診斷了!

飲食不當

天氣因素腸道功能紊亂非感染性腹瀉不要濫用抗生素,做相應的調整即可

受涼

飲食不當包括:進食過多或過少,食物含糖量太大。

天氣因素包括:寒冷季節著涼腹瀉,天氣炎熱致使胃酸和消化酶減少而腹瀉。

受涼則是指日常媽媽的N種粗心大意的做法讓寶寶著涼了,腹瀉了。

雖然腹瀉讓消化道功能降低,但還要保證飲食供給。腹瀉再禁食,連體力也沒了,寶寶怎麼會好得快呢?吃母乳的寶寶請GOON,吃奶粉(牛奶)的寶寶每次喂奶量減去1/3,將這1/3變成能補充無機鹽和維生素的新鮮的果蔬汁,比如胡蘿卜水。

容易應對的皮膚膿皰瘡

新生寶寶發生“皮膚膿皰瘡”很常見,和現階段的皮膚特點有關——柔軟,表層角質薄且易脫落,局部防禦能力差。如果寶寶出生後就被緊緊地包在繈褓內,上臂內側與胸側皮膚緊貼,出汗多又不透氣,局部潮濕的環境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滋生提供了非常好的環境,汗液就是細菌生存和繁殖絕佳的養料,極易引發膿皰瘡。炎熱季節尤甚。

膿皰瘡好發於這些部位:

“懶技”大公開——預防皮膚膿皰瘡,你得做“到位”:

①擦掉過多的胎脂。

脂類物質接觸空氣之後便會氧化成“脂肪酸”,酸性物質刺激皮膚。用棉球蘸石蠟油將過多過厚的胎脂輕輕擦去,腋下的胎脂一定要擦幹淨。

②不裸身包進繈褓。

給寶寶穿件寬鬆的棉布睡衣,不讓皮膚緊貼,不給細菌繁殖留機會,人為地創造一個散熱散潮的空隙。

③勤洗澡,勤換內衣。

每次洗澡後把頸部、耳後和腋下擦幹,撲一層薄薄的爽身粉保持皮膚幹燥。

天熱時給寶寶“寬衣解帶”,讓皮膚透口氣。

小寶寶,小動作

名稱:看看這隻鮮豔的球

方法:在寶寶的小床上方約8CM處拴上一隻色彩豔麗的球,一邊輕輕撥動球旋轉,一邊說:“寶寶,球球轉轉呢,它在動是不是?”

目的:用“會動”的物體引起寶寶的關注,訓練雙眼在視力範圍內追隨和鎖定移動目標的能力。

提醒:考慮到氣球搞不好會爆掉驚嚇著寶寶,還是選擇橡膠球吧。懸掛的位置經常變換一下,別讓寶寶變成“鬥雞眼”或發生斜視。

名稱:就是要逗著你笑

方法:走到寶寶身邊,輕輕撫摸寶寶的身體,或者輕輕搔抓小肚皮,愉快且親昵地對寶寶說:“來,給媽媽笑一個呦。”還可以扮鬼臉引寶寶發笑。

目的:多笑能提高肺活量,笑,是表達善意最基本的方式,養成“愛笑”習慣的寶寶大都招人喜歡。

提醒:可以歪歪嘴角,也可以撅撅嘴,絕不可呲牙裂嘴,那樣就變成“就是要你哭”了。笑的時間過長寶寶會感到無聊而生氣的,一生氣反而大哭不止,記得掌握引逗的時間。

名稱:聲音在哪裏

方法:經常俯身變換位置呼喚寶寶的名字,或者用發聲玩具,比如嘩鈴棒、能捏出聲音的橡皮鴨子發出響聲,當寶寶注意到這個聲源並開始尋找後,隨即變換位置繼續。

目的:刺激寶寶的聽覺發育,讓寶寶學會“應聲而動”,增強親子感情聯動。

提醒:應該讓爸爸一起參與,任何發出的聲音別太尖、太大,頻率時快時緩最能吸引寶寶!

名稱:小手抓、抓、抓

方法:給寶寶適合小手抓握的玩具讓他摟在胸前隨便玩,玩具的品種要豐富,質感要變化。可以是直徑5CM的塑料球,毛毛熊,一隻彩色毛線小手套等等。

目的:提供給寶寶足夠多的抓物機會,通過抓握玩具完成手部的觸覺訓練,促進小手功能的發育。

提醒:每天抓握玩具的次數可以很多次,但每次時間要控製在5分鍾以內,別讓發育中的小手過度疲勞呦。還有,玩具應該保持清潔才行,保不齊它們什麼時候就成了“進口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