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狼性○之:精神1(2)(1 / 1)

每當我們開始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總是難免不了失敗的打擊。如果害怕失敗,那你將一事無成。家長們常說:“孩子隻要能立就能走,能走就能跑。”每個家長都懂得孩子不摔跤是學不會不走和跑的。而當他們看到自己的孩子在跌倒中學會走路時,心情是非常激動的。事實上,所有的人都是這樣長大的。

生活是如此,工作也是同樣的。隻有在失敗中,才能真正學到本領。如果你想長大成人,想奪得第一,就應該記住,“在失敗中崛起。”

英國小說家、劇作家柯魯德·史密斯曾經這樣說:“對於我們來說,最大的榮幸就是每個人都失敗過。而且每當我們跌倒時都能爬起來。”

正是因為不斷地經受磨難,才使我們變得更加堅強。在日本有“八起會。”這是那些因不走運而倒閉的經營者們的集會。他們的領導者曾以“失敗是開路的手杖”為題,為“八起會”的成員們做了講演,這給予當時在座者非常大的鼓舞。

的確,人們從失敗的教訓中學到的東西,比在成功的經驗中學到的還要多。

失敗的原因是非常多的。其中有驕傲自大、過分自滿、誇海口、濫用職權等等。總之,大體上都是因為一些小事而導致巨大的損失。中國春秋戰國的韓非子曾說過:“不會被一座山壓倒,卻可能被一塊石頭絆倒。”

一個真正的有誌者,必須具備兩種品質:一是能經受失敗的打擊,並敢於向失敗挑戰,才能奪取事業上的勝利和人生的成功;二是實現自我的持久戰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管什麼樣的失敗,隻要你能在跌倒之後又爬起來,跌倒的教訓就會成為有益的經驗,幫助你取得未來的成功。在失敗的廢墟中崛起不僅隻有成功的摩天大廈,還應該具有失敗的意誌家園。這樣才是狼的生存法則的真實體現。

因此,隻有學會在逆境中生存,本身所有的才華才不至於被它消磨,反而會更加耀眼,正像巴爾紮克所說的:“挫折就像一塊石頭,對於弱者來說是絆腳石,對於強者來說卻是一塊墊腳石。”

插圖(1):劉伯承做手術

劉伯承少年讀中學的時候父親病故,當時家庭經濟困難,被迫輟學回家務農。1911年,19歲的劉伯承到萬縣參加了響應辛亥革命的學生軍,從此他便開始了軍旅生涯。1916年3月,劉伯承率護國軍攻打豐都城,戰鬥進行得十分激烈,他奮勇當先,親臨第一線指揮。就在攻打城門時,他頭部連中兩彈,一彈擦傷顱頂,另一彈從右邊太陽穴射入,透右眼而出,他昏倒在血泊之中。幾位士兵在亂屍中找到了他,在城裏郵局內臨時用草藥給他治療。後來在當地人民的精心幫助下經過兩三個月的療養,劉伯承身體漸漸強壯起來,但是右眼最後還是失明了。

為了徹底地把傷治好,劉伯承被轉到一家德國人開的私人診所裏治療眼傷。診所的德國醫生精於外科手術。手術分成兩個階段進行,第一次是割去贅肉、整理血管,第二次手術是安裝假服。但是當時診所的設備比較簡陋,動手術隻能施行局部麻醉,整個手術進行了三個多小時,麻醉藥的作用早已消失。當醫生一刀一刀地修割贅肉時,所進行每一刀都是那樣的疼痛鑽心,可是劉伯承仍然是一幅若無其事的樣子,一聲不吭。

待傷口包紮完畢後,醫生見他的座椅扶手已被汗水全部沾濕,便關切地問:“疼得厲害吧?”劉伯承坦然一笑:“才割了70餘刀,小意思!”醫生驚異地向他如何知道,他說:“閣下的每割一刀,我就暗記一次,錯不了。”這位醫生翹起大拇指,嘖嘖稱讚:“了不起,了不起!你是勇敢的中國人,中國人真是好樣的。”當他進一步了解了劉承伯的處境和經曆後,對這位年輕的軍人肅然起敬,從心底由衷地說道:“你真是中國的軍神!”

當一顆種子具有了十分堅強的生命力之後,無論在它的上麵壓上多重的石塊,它總會找到破土而出的時候。如果一個人真的具有了堅強的意誌品質和全麵的個人素質,無論外部的環境多麼不利,自己的起點多麼低,他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機會。因此,當大多數人自始至終徘徊在財富的大門之外而無法進入的時候,弄丟了阿裏巴巴咒語的人,在較大程度上其實就是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