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道見過皇上。”清風子大袖飄飄而來,一副神仙之姿,向李雋施禮,道:“皇上用兵如天馬行空,無拘無束,策出無方,讓人意想不到,貧道佩服。”
以少勝多的戰例在曆史上並不少見,淝水之戰,官渡之戰都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但如李雋這般以如此劣勢的兵力打敗史天澤也不多,讓人不得不服,實是一個奇跡。
清風子之所以甘冒奇險,率領幾個弟子進入長安,奪取長安,其中還有一個考慮,那就是要是成功的話,給郭侃大軍造成的壓力會非常之大。可以想象得到,象長安這樣重要的城市一旦丟了的話,無異於一顆重磅炸彈,不給蒙古軍隊造成震蕩都不可能。
這還僅僅是其中之一,另一個有利優勢就在於,清風子完全可以率領招降的漢軍從後麵奔襲郭侃,和李雋前後夾擊郭侃。如此一來,即使不能打敗郭侃,也會拖住郭侃無法再向寶雞推進。要知道,眼下對於李雋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爭取到時間,讓更多的軍隊趕到關中集結。
讓清風子萬萬想不到的是,李雋居然把郭侃給打敗了,他剛剛奪取長安,李雋的大軍就趕到了,他的努力隻能是錦上添花,沒有起到更大的作用。
李雋從白馬背上跳下來,還禮道:“道長請免禮。道長奇計,不費一兵一卒,不戰而下長安,實是奇功一件。道長有什麼心願,盡管說,我一定替道長完成。”象清風子這樣的大功,千古少有,自是應該好好賞賜一通,但是清風子是世外高人,要是說賞賜就未免太俗了,李雋才說要替清風子完成心願。
清風子哪有不明白李雋意思的道理,稽首道:“皇上,貧道七十載才逢一明主,貧道別無心願,隻願故土光複,華夏昌大,盛世重現,百姓安居樂業,有飯吃,有衣穿,貧道之願足也。”
“真是讓人欽佩的世外高人,為民奮不顧身,功成卻一毫不取。”李雋在心裏如是讚賞,大笑道:“你的心願也是我的心願,也是千千萬萬老百姓的心願,我們一道,共同努力,一定會實現這個美好的願望。”
清風子再施一禮,道:“皇上聖明!華夏必將昌大。貧道請皇上行最急之事。”
李雋一愣,問道:“請問道長最急之事是什麼事?”清風子說得有點含糊,把一向精明的李雋也給說愣了。不要說李雋會發愣,換作任何人都會發愣,關中還沒有完全光複,長安才拿下,要處理的事務多如牛毛,急事也多得要命,誰知道他指的是哪一件。
“皇上,貧道以為關中已經一百多年沒有王師,百姓多不知道朝廷威嚴,還請皇上趁此大軍集結於長安之際重拾民心。”清風子直道其意。
李雋點頭讚道:“道長所言極是!這是深謀遠慮之舉!血濃於水,朝廷雖然一百多年沒有管理關中地區,關中的老百姓還記得自己是漢人,是華夏子民,盼望王師歸來。但是,畢竟時間太長了,或有一些人已經不知道朝廷威德,是該讓他們知道朝廷回來了。”
時間是醫治創傷的靈藥,一百多年來關中百姓反抗異族的統治一直在進行。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反抗越來越微弱,已經有不少人認同了異族的統治,是該趁此機會重新收拾民心,要老百姓知道朝廷回來了,要把朝廷打回來的主張向他們說清楚。做好這點,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把關中建設成進軍中原的戰略基地。
清風子在別人還沉浸在喜悅中的時候率先向李雋提出這個建議,實是高屋建瓴,讓人不得不服。
對於李雋反應之快,清風子很是讚賞,稽首道:“皇上聖明之主,貧道算是見識了。”
象清風子這樣的世外高人要得到他的讚賞極不容易,雖然說得不是很恭敬,也足以讓人高興了,李雋笑著道:“道長過獎了。道長之才不在太公之下,能得道長相助,關中何憂?中原何憂?柳將軍,馬上派出人去追擊史天澤,務必不能讓他出關。另外,叫將士們集合,我們也進城吧。”
李雋能說會道之人,明明是要來個閱兵式,讓長安的老百姓看看宋軍雄壯的軍威,卻給他輕描淡寫地說成進城。柳河子哪有不清楚他的意圖,領命道:“遵旨。”命令傳下去,一部分人去追擊史天澤,其餘的人全部集中。
對於閱兵一事,李雋早在臨安保衛戰時就曾舉行過,當時取得的效果極好,振奮了臨安百姓的鬥誌,也振奮了全軍的鬥誌,為後來的勝利奠定了基礎。許光漢的特種部隊就曾參加過當時的閱兵式,可以說駕輕就熟,命令一傳下去,特種部隊馬上列陣。特種部隊是宋軍的尖刀,訓練有素,頃刻成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