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汴京篇 第七十七章 處決旭烈兀(2 / 3)

“臣一定等著皇上來罰臣。”解晉很是高興地道。他這什麼話?曆來處罰人都是讓人很不爽的事情,他卻是一副大爽、爽到骨子眼裏的笑容,好象他挨罰是天大的樂事似的。

李雋收起笑臉,問道:“馬匹繳獲了多少?”

在現在這種情況下,要是換個人的話,肯定不會問繳獲了多少馬匹,而是問旭烈兀在哪裏,快把他帶上來。李雋這一反常的問話立即得到清風子的讚同,點頭讚歎不已。

清風子當然明白李雋話外的意思,南宋馬上就要渡過黃河進行華北,華北拿下來,接下來的事情就要進行戰略追擊,進軍蒙古大草原。雖然蒙古人在中原元氣大傷,但是大草原依然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天險,要征服大草原就需要很多戰馬,這點已經為曆史無數次證明了。

也正是因為北方大草原的存在,才使得北方的邊患困擾了中國數千年,征服大草原最為成功的莫過於漢武大帝了,首推他策劃的漠北決戰。這一戰,出動了五十萬步兵,十萬精銳騎兵,官馬十四萬匹,加上私馬就是三十萬匹馬匹。

不用說,漢武大帝策劃的漠北決戰非常成功,殲滅了匈奴的主力,讓匈奴元氣大傷,再也沒有恢複過來。(按:其實匈奴恢複過來過,但那和中國曆史已經沒有太多的關係,是以一千多年來中國人都不知道,直到西方曆史為中國人所熟知,才知道匈奴西遷一部滅了西羅馬帝國。)但是在接下來的戰略追擊階段卻不能讓人滿意,究其原因,固然有霍去病這位天才的年青統帥突然病逝,少了出征的大將。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主是馬匹短少,出關時的官馬有十四萬匹,回來時不到四萬匹,損失非常之大。

正是馬匹的短少才限製了漢武大帝後期的對匈戰爭,可以想象得到,要是有足夠的馬匹的話,漢軍完全可以再度大規模出擊匈奴。雖然霍去病去世了,但是大將軍衛青依然還健在,衛青是在漠北決戰十四年後才病死,要是有足夠的馬匹,大將軍衛青完全可以再度披掛上陣,再擊匈奴,那就不會有在戰略追擊階段出現那麼多的敗仗。

李雋不問旭烈兀,而是問馬匹,那是因為李雋已經在為戰略追擊做打算了,這是深謀遠慮之舉措,隻有雄材大略的明君才能有如此的眼光,清風子哪能不感慨萬端。

“回皇上,除了少數損失的外,全部給我們繳獲。”歐軍行一步跨進來,代解晉回答,道:“這些馬比蒙古馬還要好,身高腿長,速度快,韌性好,很適合長途奔襲。”

歐軍行是一位優秀的騎兵指揮官,一語道破阿拉伯良馬的優點。阿拉伯良馬正是在大草原上進行戰略追擊所需要的馬種,特別是速度快,韌性好,和大草原簡直就是絕配,李雋很是高興地道:“那就好,那就好。這些馬匹,不能動用,先養著。沒有朕的命令,誰也不能動。”說到後來,語氣已經相當嚴厲。

“皇上,這是為什麼?”解晉和歐軍行同聲問道。他們都是優秀的騎兵指揮官,當然明白馬匹對於騎兵的重要性,繳獲了這麼多好好,他們是恨不得馬上就使用,卻沒有想到李雋竟是下了這麼一道不近情理的命令,不奇怪都不行了。

清風子捋著胡子,點頭讚同道:“皇上聖明!二位將軍不必心急,皇上這是留給我們進軍大草原時使用。這些馬的速度快,韌性十足,大草原才是他們的樂園,要是現在就用了,太也浪費。”

歐解二人齊聲歎服,道:“皇上聖明!”

“應該挑選一批母馬和種馬出來,交給胡苟,要他培養出更加優秀的阿拉伯良馬,這對我們有莫大好處。”李雋沉思著道。

這的確是一個好辦法,隻有這樣,戰馬才能生生不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南宋才能擁更多、更優秀的戰馬,從而可以武裝更多的騎兵,有了這些騎兵,南宋軍隊的機動能力就會大大提高,不要說一個蒙古大草原,就是十個大草原也難不住他。

對於李雋這種未雨綢繆的舉措,清風子,歐軍行和解晉是佩服得五體投地,道:“皇上!”

李雋揮揮手道:“許將軍怎麼還不把旭烈兀帶來?”

他的話音一落,許光漢的聲音響起道:“來了,皇上!”聽得出,他很是高興。打了這麼大的勝仗不說,還把敵人的最高統帥給活捉了,象這樣的勝利在曆史上能有幾回?就是衛青打敗匈奴單於那一仗,也僅僅是“單於夜遁逃”,而不是活捉單於。簡直可以說是完美無缺,還能不高興嗎?

旭烈兀在許光漢,趙僉和代遠軍的押解下,給推了進來。三人向李雋施禮:“見過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