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汴京篇 第九十章 忽必烈之死(1 / 3)

“大都傳來的最新消息。”普裏思一臉驚懼地向別兒哥彙報道:“可汗,大都城裏有大量的南朝軍隊,我們是否按照原定計劃向大都進發,還請大汗裁示。”

別兒哥雙目一翻,問道:“你說什麼?大都有大量的南朝軍隊?這不太可能吧。南朝軍隊即使進軍再神速,也不可能一下子在大都趕到這麼多的軍隊呀。”

普裏思想了一下,道:“可汗,可這是事實呀。探子報來的消息,南朝的軍隊進入大都就用了三天三夜的時間。可汗,三天三夜呀,這有多少軍隊,以你的英明,不會不知道吧?”

別兒哥倒吸一口涼氣,驚疑不定地問道:“真的用了三天三夜?”

“這能有假?”要不是別兒哥是他的主子,普思裏肯定是要罵起來了。

趙良淳是一員良將,哪會不知道以他區區一萬之眾,要是別兒哥率軍攻打大都的話,他是萬萬抵擋得住,耍了一個小小的花招。首先,他派出很多小分隊,目的是清除別兒哥的探子,不讓他們靠近,要他們得不到真實的消息。

其次,趙良淳命令軍隊進城,從一個城門進城,又從另一個城門出城,再繞到又一個城門進城。為了保密,出城的地方給封得水彙不通,別兒哥的探子根本就無法靠近,哪裏知道真假。

趙良淳手裏隻有不到一萬的軍隊,即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得很大,也不夠他表演的。不過,這僅僅是一樁小事,根本就難不住他,他和眾將分成幾隊,在城裏各處視察,檢閱軍隊,更是號召大都老百姓也參與到遊行的隊伍中來。

大都自從唐末戰亂之後,給“兒皇帝”石敬塘出賣給當時的契丹,三百多年了,再也沒有回到華夏手裏,先是在契丹人的手裏,後是淪於女真手裏,最後又落入蒙古人手裏。這三百多年裏,並非沒有人想光複燕雲,也並非沒有人采取行動,隻是因為諸多原因沒有成功。

對燕雲之地用兵,想光複主要有兩次大的行動,一次是周世宗柴榮進行的對遼戰爭。在當時,周世宗繼承了郭威(按:郭威一臉的麻子,人稱郭雀兒)的帝位,整軍經武,勵經圖治,準備統一中國。經過他的努力,後周的國力日盛,為後來宋太祖統一中國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就在這期間,後周與遼國發生了一場戰爭,這一戰一開始後周處於下風,隻是因為周世宗的沉著應戰和當時是他的部將的宋太祖力戰,才扭轉危局,反敗為勝,打得遼軍大敗而逃。在當時,遼國幾乎是把燕雲之地的軍隊撤光了,隻要周世宗柴榮的軍隊一到就可以光複燕雲之地,然而,一件讓人歎息的事情發生了,就是周世宗柴榮在進軍途中突然生病,不得不撤軍,使得在曆史上最有希望光複燕雲之地的這次軍事行動流產了。

更讓人遺憾的是,在位僅五年零六個月,在曆史上留下了很好名聲、具有雄材的周世宗竟然病死,才有後來的“陳橋兵變”“皇袍加身”之事的發生。

宋太祖是個馬上皇帝,也想光複燕雲之地,隻是因為當時的條件不具備,沒有完成。但是,他特地調撥了一批銀子,作為光複燕雲的特別經費,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為了光複燕雲之地而設立了一個小金庫。

宋太宗趁遼國國喪期間,五路出兵,誌在光複燕雲之地,卻因為五路大軍各行其是,無統一的協調與指揮,進展各不相同,大敗而歸。自此以後,宋朝不要是說光複燕雲了,就連汴京都丟了,一段曆史大悲劇就此上演了。

三百多年了,除了不久前趙良淳他們奇襲過大都外,再也沒有華夏軍隊出現在燕雲之地,出現在大都。現在,趙良淳號召老百姓一起參與遊行,共慶大都光複這一盛事,老百姓哪裏還能不趨之若鶩,紛紛加入遊行的隊伍。

如此一來,這隊就象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人數越來越多,在趙良淳的導演之下,入城進行三天三夜算得了什麼,就是進行五天五夜也不是問題。

別兒哥哪裏知道究裏,聽了普裏思如此有信心的話,著實不敢再存一丁點懷疑了。普裏思接下的話讓他更是吃驚:“可汗,你還不知知道,南朝的軍隊正從四麵八方向大都趕來,旗幟多得可以把天上的太陽遮住,濺起的煙塵比大漠裏的沙塵還要多。”

大都城裏有遠超乎他想象的軍隊,要是這些援軍趕到了的話,這有多少軍隊,戎馬一生的別兒哥不會不知道,忙道:“那我們就不去大都了,向北撤,撤回大草原去。有了草原為依托,我們完全可以抓住機會來劫掠,金銀絹帛照樣可以堆成山。”

他哪裏知道,那些旗幟不過是趙良淳虛張聲勢。至於煙塵,也是其中的一環。他要是知道了,肯定會氣得吐血。

就在這時,一個太監急步而來,道:“別兒哥接旨。”來人正是忽必烈的內侍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