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人際吸引的魅力(1 / 3)

——當你喜歡上一個人的時候,他的缺點往往會變成優點,我們應該警覺。

經典實驗:善意行為也是有條件的

進化論心理學家勒達·柯茲邁慈和約翰·圖比認為人們更喜歡幫助漂亮的人,即使他並不喜歡這個人。

在一項心理測試中,柯茲邁慈和圖比給75名大學男生看了一些女人的照片,這些女人有的長得非常漂亮,有的則十分普通。研究人員要求受試者從中選出一位女人的照片,並心甘情願為她做如下事情:幫她搬家具、借錢給她、為她獻血、為她捐腎、遊出一英裏的路程去救她、冒著被燒死的危險將她從著火的房子中救出,甚至為了掩護她而去擋恐怖分子的手榴彈。這些大學生都心甘情願地去犧牲性命為自己心中的女神去做些事情。

這些大學生們隻是口頭承諾,實際能做到的未必就像他們說的那樣,但從後續的幾次測試中看,這些大學生們的話,也許從某種程度上是真的。

在幾次分階段的實驗中,兩位專家測試人們是否會一視同仁地對待所有人,不管她們漂不漂亮,如對她們誠實、為她們做出一些犧牲等。結果發現,人們並不是將善意的行為平均地分配給每一個人。例如,讓兩個女人走向電話亭,一個是漂亮的,一個是不漂亮的,然後讓她們詢問打電話的人:“您有沒有看到我丟的銀幣?”(電話亭裏確實有一枚銀幣)結果,有87%的人歸還了漂亮女人的硬幣,隻有64%的人將銀幣歸還了長相普通的女人。另一次實驗,是讓兩個女人分別站在路邊求救,結果獲勝的依然是那位漂亮的女人。

柯茲邁慈和圖比的另外一次實驗再次證明外貌對人們潛在的巨大吸引力:他們讓研究員將一些填寫好的大學入學申請書扔在底特律機場,並將一張便條附在申請書上,便條寫明表格是女兒托付給父親的,結果粗心的父親給弄丟了。申請書的內容沒有什麼不同,隻是其中的個人照不同罷了,有漂亮的,也有不好看的,結果那些貼著漂亮女人照片的申請書大多被寄了回去。

柯茲邁慈和圖比指出,人們總是留心自己為他人做了些什麼。之所以我們想方設法地去取悅那些漂亮的人,也不期望從她們身上能馬上得到回報,是因為我們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表明美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征,也說明這是一種愛美的自然反應,盡管每個人對美的標準並不一致。

相關實驗

A.多看效應

實驗原理:這世上本沒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實驗主持人:美國心理學家查榮茨。

實驗對象:大學女生。

實驗過程及結果:

20世紀60年代,查榮茨做過一個試驗:他先向這些女大學生出示一些照片,這些相片有的出現了二十多次,有的出現了十多次,有的隻出現一兩次。然後他請這些學生評價對照片中人的喜愛程度。結果發現,參加實驗的人看到某張照片的次數越多,就越喜歡這張照片。同時,他又在另一所大學的女生宿舍樓裏,隨意找幾個寢室,發給她們不同口味的飲料,然後要求這幾個寢室的女生可以以品嚐飲料為理由,穿梭在這些寢室之間,但見麵時不允許交談。結果發現,見麵越是頻繁,彼此的喜歡程度越大;見麵沒那麼頻繁,彼此喜歡的程度越低。

實驗聯想:

心理學上稱這種對越熟悉的東西就越喜歡的現象為“多看效應”。觀察一下人際交往中那些人緣好的人,他們個個都是發揮“多看效應”的高手:

他們善於創造和利用彼此接觸的機會,達到互相熟悉的目的,產生更大的吸引力。可見,若想吸引別人,就要提高別人對自己的熟悉程度,以此來增加別人對你的喜歡程度。因此,那些自我封閉的人,不會很容易讓人對他產生好感,別人對他不了解,所以很難喜歡上他。

B.暈輪效應

實驗原理:“暈輪效應”往往和盲人摸象結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