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變意識,擁抱低碳
發展方式的轉變是根本的轉變
價值觀決定文化的發展取向,文化取向決定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發展取向。中國是一個資源大國、人口大國,但按人均資源占有量計算,又是一個資源窮國、小國。國情決定了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照搬發達國家的模式是行不通的,隻有通過思維方式的創新,建立和完善有中國特色的創新發展模式,並通過發展方式的根本變革,方能實現科學發展,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態社會。
要從根本上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由初級要素導向向創新要素導向轉移,建立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和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循環經濟發展方式,通過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與升級,大力發展創新產業、創意產業和環保產業,推行清潔生產和綠色製造,走有中國特色的新興生態工業化道路。隻有向變革產業結構和推進科技進步的發展方向轉移,摒棄單純注重經濟增長、不計環境成本的黑色GDP,建立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的綠色GDP,才能又好又快地有效提升經濟運行質量和經濟效益,從而實現科學發展的目標,並為生態文化建設提供更多的物質支撐,促進其健康發展和不斷完善。
循環經濟是資源減量化再利用的循環
循環經濟是對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的簡稱。它是按照自然生態係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係統,通過經濟係統和諧地納入自然生態係統的物質循環,建立起來的一種新型的生態經濟模式。
循環經濟強調運用生態學規律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是一個以可持續科學發展思想為核心,按照清潔生產方式對資源及其廢物進行綜合利用的生產活動過程。它要求經濟活動進入從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征表現為資源低開采、高利用和汙染物低排放。資源減量化和再循環是循環經濟最重要的實際操作原則。簡言之,循環經濟是按照自然生態規律,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源,以實現經濟活動向生態方式轉變,從根本上緩解長期以來環境與發展的尖銳矛盾衝突。
傳統經濟是由資源→產品→汙染所構成的物質單向流動的經濟。在這種開環的經濟係統中,人們以越來越高的強度把地球上的資源開發出來,在生產加工和消費過程中又將大量的汙染物和廢物排放到環境中去,對資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所實現的隻是經濟的數量型增長。由於高開發、低利用,持續不斷地將資源變成越來越多的廢物,導致了許多自然資源的短缺或枯竭,並釀成了一係列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的災難性後果。
清潔生產從頭到尾都幹淨
清潔生產強調以清潔的資源、能源和原材料,清潔的生產工藝和生產技術,清潔的產品和清潔的回收,在產品從設計、製造、使用、報廢和回收的整個壽命周期形成閉環循環,體現物有所值和實現物盡其用。
清潔生產要求不斷改進產品設計和生產工藝,采用先進的製造技術與設備,以及通過改善日常管理和資源綜合利用等有效措施,從源頭開始實施對汙染物和廢物削減的全過程控製,以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或避免在產品生產、售後服務、產品使用和廢棄處置過程中產生和排放汙染物和廢物,以減輕或消除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危害。
實施清潔生產重在不產生汙染物和廢物,或將所產生的汙染物和廢物消滅在其產生之前或自我消化吸收,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汙染物排放或汙染物“零汙染”,並通過資源綜合利用、短缺資源替代、二次能源再利用和節能降耗,使產品生產、資源消耗的全過程與生態環境相容,以減緩自然資源耗竭和生態環境汙染、生態破壞的速度。
傳統生產方式與清潔生產方式的不同在於,將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汙染物和廢物產生之後如何處理上麵,它考慮的不是事前而是事後如何去處置汙染物和廢物,以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危害。用一句老百姓的話說,就是事後“諸葛亮”,而且是偽“諸葛亮”。
外部不經濟讓社會與公眾付出巨大代價
以有汙染物排放企業為例,如果將圍牆之內界定為內部,相對於內部的外部就是圍牆之外的大環境。
有汙染的企業將在生產過程中產生,而且未經任何淨化處置的汙染物直接排入大環境,雖然節省了內部汙染治理設施投資和汙染物處置費用,增加了企業的利潤,卻對外部大環境造成了汙染,使全社會蒙受大環境汙染帶來的損害和危害,並增加大環境汙染治理的社會成本。如果成千上萬家企業都如此行事,對大環境的損害將是災難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