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在這裏進行統兵作戰的研究實在是有些奇怪,與當年建立修士館的初衷更是完全格格不入,但那些紅衣主教的目的正是以此來影響各國朝廷與卡達印教廷的關係,本來號稱神之使者的教士們在各國朝廷中就頗受尊敬,更不用說這些教士還可以幫助各自主君解決具體的軍略問題了。從修士館中培養出的策士很快就成為大陸各國競相延攬的目標,而卡達印教廷的地位也隨之提高,進而影響到教廷自身的態度。這種迂回的策略最終取得了效果,教皇康拉德被迫退位“讓賢”,教廷的權力落在了主張教權至上者手中。
這些年來,隨著教會力量的日益強大,修士館中培養出的人才也越來越受到各國重視,特別是到了克勞德他們這一代,大陸三大軍事強國中的兩個國家,其相位都是由修士館培養出的策士來執掌,這在以往的曆史上還從未有過。而這一時期修士館中也是英才輩出,可算是卡達印修士館的全盛時期,當然,也是卡達印教廷和整個米爾斯教派的全盛時期。除了克勞德與夫利斯這一對老對頭之外,現在已經爬上紅衣主教地位的費瑟爾斯、出任林斯塔大主教地位的弗雷坎(林斯塔不設國相,大主教的地位就相當於國相,但是並不管理具體事務),都算是這一時期修士館中的佼佼者。
除了這些人以外,同時期修士館中還出現了另一位極為優秀的人才,正是他讓海因對此次的修士館之行感到膽怯,那就是當今修士館的館長阿曼貝特長老。海因很早以前就聽父親提起過這個人,據說他的戰略和戰術能力在那一代的同輩中是最優秀的。克勞德就當時這樣評論阿曼貝特的才能,“具備極為出色的戰略和戰術眼光,如果單純在圖紙上進行兵棋推演,修士館中沒有一個人是他的對手……不過可惜,也僅僅隻限於兵棋推演而已。”
阿曼貝特的性格阻礙了他取得更大的成就,他對於宗教過分狂熱,而且驚人的古板和不知變通,對於任何人哪怕極為微小的失誤也會毫不留情地加以斥責。這些性格上的缺陷導致他在人際關係上非常糟糕。當年的畢業考上,盡管阿曼貝特用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勝利,卻依舊被考官們抓住一些小失誤僅僅評為三等,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歸咎於阿曼貝特平時得罪的人太多。此後,克勞德和夫利斯等人先後進入各國朝廷的中樞部位任職,更為聰明靈活的費瑟爾斯則留在教廷中一帆風順地升到紅衣主教職位,就連向來孤僻的弗雷坎也成為林斯塔教區的大主教。惟獨阿曼貝特,雖然也曾經試過在他國的朝廷中任職,卻基本上沒什麼發揮的餘地,由於他過分的恃才傲物,雖然有好的作戰方略,卻由於同掌權者的關係過於惡劣而無法得到實施。幾次機會喪失以後,阿曼貝特也隻能孤獨地留在修士館中了。
不過此老在戰術和戰略上的才能確實無人可及,而且在宗教生活上絕對嚴謹,找不到一絲瑕疵,最適合被樹作樣板。因此他在修士館中作為一名教師雖然不能得到學生的愛戴,卻也被大多數人所敬畏。隨著年齡與資曆的增長,阿曼貝特越發成為權威的象征,“阿曼貝特長老的兵棋測試”,被修士館學生普遍認為是最大的夢魘,不管那些學生如何驕傲自大,一旦坐在這個老頭兒的對麵,都會忍不住冷汗直流。而阿曼貝特也從來毫不留情地將這些後輩們殺得片甲不留,多少年來,還從沒有一個學生能逃脫這種命運。最終,在紅衣主教費瑟爾斯的暗中幫助下,阿曼貝特以無可爭議的實力登上了卡達印修士館的館長地位,這也確立了他在戰略和戰術,以及宗教方麵的權威地位。就連現任教皇米魯迪斯,麵對阿曼貝特直言不諱的批評時,在大多數情況下也隻能裝聾作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