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推薦序Recommendation(1 / 1)

(一)這三十年來中國教育出現一種“百花雜陳”的局麵——沒錯,不是“百花齊放”,而是像商品一樣上架陳列,既沒係統,又雜遝繁複。

由於不滿足於主流教育,外國的教育理論和教育產品被大量引進,這本來是一件好事,然而這些“引進來”的“外國貨”,在“教育產業化”的理念下被當做產業來經營,著重商品包裝,並不從事加工或因時因地做創新研發,而是依靠廣告宣傳,商品上架備選,沒有係統、互不關聯,隻能說是“雜陳”。

中國這個文化古國,就沒有自己的“優質教育”嗎?中國教育就這麼讓追求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父母們感覺如此不堪?

(二)這些年,“引進來”的“先進教育”,從胎教、多元智能開發、效能家長訓練,到高端職業經理人與縣市長培訓,教材、教師,都要求“原汁原味”,即使無法請來“原班人馬”,也要請外國的專家來培訓師資。

我們絕不懷疑外國教育專家的科研成果,但是,他們建立的教育理念,開發的教材、教學法,都是在特定的時代背景與人文環境下,根據本國的政治、宗教、家庭結構與價值觀念的發展特點研發而來,將這些原封不動地用於中國,能否解決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問題呢?

事實上,中國從遠古的堯舜禹湯到近代清朝,數千年來對於教育製度的設置、教育理念的創建和人才培養的策略,較之於外國絕不遜色。例如胎教,三千年前就已開始,當時的《黃帝內經》就有非常專業的論述。最足以證明中國古代教育研究先進性的兩份文獻,一是三國時期劉劭所著《人物誌》中倡導的“人才學”,二是作為課本的“四書”中的《大學》和《中庸》所推行的人才培養策略。前者被外國學者列為人才學的經典著作;後者的“致中和”理念,成為近代西方心理學家創立“同理心”處世哲學和溝通理念的依據。遺憾的是,我們的教育家和大學研究生卻視若無睹,甚至根本就不知道。

(三)《老祖宗傳下來的育兒智慧》的出版正好彌補了這個缺陷。

中國古代教育體係最完整,結構最嚴謹務實的,就是以皇子為教育對象,以經世濟民為培養目標的教育。讀懂這個本土的教育體係,就能明白中國教育原來並非如此不堪。

陳禾教授陳禾,親子教育專家,新浪親子中心每周專家問診“親子教育: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