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是人的內心最願意接受的那一麵”
黃輝: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叫做“行善積德”,古代經典也告訴我們“上善若水”“人之初,性本善”“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那麼究竟什麼是善呢?
嘎瑪仁波切:所謂善,也就是每個人在內心最願意接受的那一麵。首先要讓大家明白,為什麼善是需要大家去付出的。善的反麵就是惡。佛教裏麵所說的惡就是殺生、偷竊、邪淫、惡口傷人、挑撥離間等言行,這些對自己不利,對別人更加不利。既然是對自己不利,我們是不會去做的,因為一旦別人這樣做我們也會苦惱,很不舒服,違背了我??們願意接受善的那一麵。所以,希望能讓自己快樂的部分就是善的部分。比如說,很多時候人為什麼會去作惡,是因為不懂得尊重別人,不懂得生命和物質的價值在哪裏,可能為一個手機、一個錢包就去傷害別人生命。
想要了解善,必須先從自己的本性往內看。看看自己與人相處的時,給予的正麵力量多還是負麵力量多。我們從小接受正麵思想的教育,是真正的善,而不是長大了後才開始接受教導怎麼去行善。真正學習“善”應該從教育的啟蒙階段開始。
黃輝:現代人對於善的理解和傳統相比,有哪些變化?
嘎瑪仁波切:傳統的善的教育是建立在崇高的道德準則基礎上的。他們會用很高的標準去要求自己,對別人的奉獻是無私的、沒有條件的。現代人擁有財富,汽車、洋房、電腦等充斥生活,以為這些會給我們帶來快樂。其實我們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就是越來越忽略精神層麵的東西,而越來越看重物質可能給人帶來的快樂。人們願意把這物質層麵的東西奉獻出來,認為這種物質的奉獻就是行善。而傳統意義的善,主要在於積德,先有德行然後再去行善。先把自身的品質提升起來,然後在通過品德的提升起到表率作用,無私地去做奉獻。
現在所謂的行善,大部分是“無德”的。所謂“無德”,是我們忽略了善的精神層麵,也不懂得慈善會給我們帶來快樂;而是自己擁有了財富,以一種高傲的姿態與人分享,以一個勝利者、施舍者的角度行善,實際上對於接受者是不尊重的。現在不是沒有做慈善的人,隻是許多人不懂得,他們的財富來自於社會,同時回饋給社會,本身就是一種自然的循環,本身就應該帶著一種感恩的角度去做善事。所以他們做慈善就比較盲目。歸結起來,現代人做慈善求名求利的還是占多數。
黃輝:關於善的教育,對於現代的中國人來講,尤其是富裕階層的人來講,應該注意一些什麼問題?
嘎瑪仁波切:對於富人來說,首要關注的是自己的品德,如何從“富”變“貴”,不要隻停留在富有層麵上,世界上富有的人實在太多了。今天你是富有者,明天你的財富也許就不複存在。而唯一可以保留長久的就是你的“貴”。人的一生,其實能消耗的財富很有限,穿的和用的都很有限,再多的部分,留給子孫後代,大部分會起到反效果。因為對大部分人來說,對不勞而獲的東西都不會去珍惜,富人的子孫後代出現敗家子的情形非常多。在媒體上經常可以看到許多批評“官二代”“富二代”的,原因是什麼呢?不是因為他們沒有道德和良心,而是他們從小就沒有感染到怎麼用自己的品德和智慧去應對世界的方法,父母教育他們的隻是“有問題父母解決,有困難父母給錢”,而沒有讓他們自己去麵對問題。父母的以身作則是非常重要的。
無論找多少高級老師教育孩子,永遠比不上父母平時言行所產生的影響。孩子是否能學好,大部分取決於家庭的教育,社會教育隻是其中的一部分;人都有從眾心理,模仿是人的本能。所以,改善了自己的心態,提升了自己的內在,也是對子女最好的教育。我們一直提倡“不要讓自己隻是一個簡單的富人”,做“簡單的富人”會被人藐視,因為你其實隻擁有了財富的硬件,沒有軟件。想讓自己的內心真正變得富貴,就要看你對社會能奉獻多少,這也是人存在於社會的價值。
“慈善不等於捐款,而是無私奉獻”
黃輝:慈善應是在慈悲的心理驅動下的善舉。這有兩層意思,一是慈悲的心理,二是善舉,真正意義的慈善行為應是一種不附加要求的施舍。施舍本身就是一種快樂、一種滿足。您認為這樣的理解正確嗎?
嘎瑪仁波切:在精神層麵上可以這麼理解,這是一種很高的道德標準。
慈善本身是建立在希望所有人都能遠離痛苦得到快樂的層麵。很多人認為慈善就是捐款,實際上慈善是方方麵麵的。現代社會壓力大,很多人都是亞健康,憂鬱症患者非常多,傾聽人訴苦也是一種慈善。看似很簡單,卻有可能因為你傾聽了別人傾訴,而讓人放下了走絕路的念頭。醫生給病人治好病,老師教會孩子知識,都是善舉。每個人在自己的能力範圍把事情做好。醫生給病人看病,不要想著要從病人哪裏得到多少好處,而是要懷著一顆慈悲心,努力把病人治好,否則就成了社會上傳聞的“獸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