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中還有對故鄉“老井”、“老家”的記憶,那種生命之根的記憶最終成為作家筆下最本質的詩歌:“老家是爹刮不盡的胡子茬,老家是娘說不完的嘮叨話,老家是爺爺扔掉的土坷垃,老家是奶奶紡著的老棉花,老家老家你再老再髒再窮也是咱的老家嗬!”
我想說的是,在中國北方鄉村度過了童年、少年生涯的作家興安,對鄉間事物的體驗已成長為他生命質量中的淳樸、堅韌、善良和悲憫,當這一切構成一種生命信號,當這生命信號最終形成一種文化意緒時,他的散文敘事便選擇了這種“囊括式”的複式藝術,他幾乎總是采用“一事牽萬鈞”、“縱橫千萬裏”的書寫方式,把他感知的一個繁複世界傳達給我們,並以此寬廣、多維的話語空間給我們留下生存經驗和記憶回應的可能性。
2
當然,就其我個人的寫作體驗,我最喜歡的還是收在《村莊》文本中《關於油餅的記憶》和《雞蛋滄桑》等類似的書寫。
之所以喜歡,是其更趨近散文創作的兩大品質:情感的溫慰和藝術的審美。
我曾經說過,好散文在曆史的深處和情感的痛處。為吃到半張油餅和獲得最後一隻雞蛋好給村支書送禮以獲得上學的機會,興安以小說家的筆力和思考,對中華民族那段不堪回首、至今說起來依然啼笑皆非的曆史歲月進行了嚴酷而獨到的剖析,這剖析建立在對13歲的“我”為能吃到一張或半張油餅所經曆的種種艱辛和母親寓言般的“殺雞取蛋”的細節化描寫之中。
少年興安想盡辦法爭取到了夜間澆地的農活從而獲得了半張油餅,因常年饑饉和粗糠野菜的日子使興安在得到油餅時的刹那,幾乎眩暈!這時的心理描寫直達生命底裏——
“托著熱乎乎的油餅,剛才的憤怒立刻煙消雲散。我的心在顫抖,手也在顫抖。聞著撲麵而來的芬芳,我激烈地扇動著鼻翼,刮舔著充滿欲望的幹燥皸裂的嘴片,貪婪地吸吮一陣香氣,嗓子眼兒蠕動幾下,一條粘糊糊的唾液,‘哢嚓’就竄出來坐到了地麵上。我似乎又進入了一種譫妄的狀態,神情恍惚地張開大嘴,先在心裏奚落和耍笑了黑蛋一頓:哼,誰稀罕吃你一口油餅,你的油餅算個屁,是涼的,是硬的,就那麼一小塊。黑蛋黑蛋,你睜開眼瞧瞧,瞧我這油餅,是半張啊!乖乖,又多又熱又軟乎。明天上學,我會對你說,也讓你眼饞,也讓你流口水,氣死你……”
讀到這樣的描寫,我們在瞬時的啞然失笑之後,便迅即回到了那個全民饑饉的傷心時刻。然而,當我們還沒來得及頓思時,興安筆鋒一轉,又讓我們的心疼痛不堪——
“將油餅的邊緣塞進牙齒之間,正要調動全身的力量去咬時,突然,我想到了我爺爺。爺爺年老體弱,整天生病咳嗽,很久沒吃過一頓好飯了,他一定比我更需要吃一回這種好吃的油餅。假如這是一張油餅,我會吃一半,剩一半,給爺爺帶回去,可是,秋田這個壞良心的狗雜種平白無故貪汙了我一半,如果我吃了,爺爺就吃不成了。我悄悄把油餅從嘴裏抽出來,疊起來裝進棉襖口袋裏,捧起疙瘩湯猛喝起來。反正,疙瘩湯不限量,也挺香挺好喝,我非喝飽不行,這樣就省了吃油餅。”
少年天性中的善良和孝義使所有經曆抑或沒有經曆過那個年代的人,讀到這裏也會潸然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