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君的黑料:紂王到底做錯了什麼(1 / 3)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天剛蒙蒙亮,殷商陪都朝歌城的製高點——雄偉壯麗的鹿台上,一個男人正準備用自焚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位被稱為“史書中自焚第一人”的末代君主名字叫受[1],在活著的時候被人稱作帝辛,死後則被人叫作商紂王。

遠處的喊殺聲變得越來越清晰,這說明敵軍已經越來越近,留給紂王的時間不多了。

紂王穿上最華麗的服裝,周身環繞著無數的絕世美玉,決然地選擇了投身火海。大火燒得很快,但還沒快到能抹去一切的程度。

一個英武的年輕人駕駛著戰車呼嘯而至。他的名字叫姬發,後世稱他為周武王。武王張弓搭箭衝鹿台上的焦屍射了三箭,然後大步上前砍下了紂王的頭顱,懸掛在一根巨大的白旗杆上示眾。[2]旁邊還有兩根小一點的旗杆,上麵掛著紂王最寵愛的兩個妃子的腦袋。

至此,在華夏大地上延續了五百多年的殷商王朝滅亡,周朝建立,史稱“武王伐紂”。

如果中國古代的昏君們要建個微信群的話,紂王大概率會“榮獲”群主之位,因為他有“三高”:排名高、辨識度高、出圈程度高。

紂王在亡國之君序列裏第二個出場,任誰見了都得尊稱一聲老炮兒,排名那是相當高。

要說紂王犯下的罪行,那真是罄竹難書,而且形式還獨樹一幟,什麼炮烙剜心、解剖孕婦之類的“光輝事跡”放到今天,高低得判他個反人類罪。所以後人也給了他一個獨一無二的史詩級差評——諡號“紂王”。

這個“紂”字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罵人不帶髒字的水平,因為“賤仁多累曰紂”“殘義損善曰紂”“殘忍捐義曰紂”……簡單來說必須得是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做壞事才配得上這個諡號,所以“紂”字也就成了他的專用稱呼,隻此一家,別無分店,辨識度極高。

再加上《封神演義》的廣泛傳播,紂王昏庸殘暴的形象更是家喻戶曉,出圈程度不是一般的高。

但紂王表示並不開心,直到他聽到了子貢同學的發言。

作為孔子最喜愛的學生之一,子貢是“孔門十哲”中當仁不讓的高富帥,還是古代政治經濟學高才生,按理說應該站在絕對正義的一方,可他卻替人人喊打的紂王說過幾句話。

子貢說:紂王身上那些聳人聽聞的罪名,恐怕有不少是標題黨。因為人人都痛恨道德敗壞的人,所以遇到什麼壞事都往他們身上扣。

簡單來說就是紂王肯定有問題,但也保不齊有人是跟風黑蹭熱點,或者是誇大其詞騙流量。

子貢的說法並不是空穴來風。我們梳理一下紂王罪名出現的時間,也會發現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越是勁爆抓眼球的內容,出現的時間就越晚。

就比如傳說中紂王自焚的那座鹿台。西漢時記載鹿台“其大三裏,高千尺”,換算成今天的概念就是一棟占地麵積接近十萬平方米,高三四百米,集餐飲、娛樂、洗浴、健身於一體的頂級豪宅。到了東晉,關於這座鹿台高度的記載一下子提高到了“一千丈”,換算下來大概兩千米。

這是個什麼概念呢?

目前地球上的最高建築迪拜塔“隻不過”八百二十八米。而河南嵩山的最高峰連天峰,海拔也才一千五百一十二米。

咱就算不考慮實際的施工困難,想想在沒有電梯的古代,紂王每次上鹿台享樂之前,還得先吭哧吭哧地爬個幾千上萬級的台階,這畫麵怎麼一點也不邪惡,反而有種莫名的喜感呢?

所以紂王到底是做錯了什麼,才能收獲如此多的黑粉,被當成昏君界的標杆人物幾千年不得翻身呢?

對於這個問題,紂王自己也沒想明白。他要是能想得明白,也不至於淪落到這種地步。

紂王想不通不要緊,有人可通透著呢。

古龍先生在小說《七種武器》中說過一句非常有道理的話:“最了解你的人往往不是朋友,而是你的對手。因為隻有對手才會真正地花心思去觀察你、研究你、掌握你。”

作為紂王最大的死對頭,周武王姬發才是最有發言權的那個。他在和紂王翻臉動手之前特意寫了一篇小作文來動員盟友,詳細列舉並強烈譴責了紂王所犯下的罪行,簡單歸納就是:酗酒,聽信婦言,親疏不分,胳膊肘往外拐,不重祭祀,且有暴力傾向。

嗯,就這?

好像除了酗酒和暴力傾向之外,其他也不是什麼罪大惡極的事情吧。

不不不,這幾件事在當時的人看來,樁樁件件都是人神共憤的滔天大罪。我們必須代入商朝人的視角,才能理解紂王為什麼那麼招黑。

商朝,是個很有個性的王朝。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愛搬家、愛算卦、愛打架。

愛搬家是因為黃河經常泛濫,動不動就把都城給淹了,隻能換個地方重建。直到“盤庚遷殷”之後,商朝的首都才算固定下來,所以商朝也被稱為“殷商”。

愛算卦說的是占卜在商朝社會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禮記》中記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今天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商朝大量的占卜記錄,大到戰爭災荒,小到生活日常,不管是夜裏做夢,還是白天牙疼,遇事不決全靠算卦。

再說愛打架,商朝的確特別能打,但也是因為形勢逼人。

因為商朝並不是秦漢那樣的大一統王朝,而是一個部落聯盟,商王隻是聯盟的首領而已,隻不過他自己的商部落是這個聯盟中實力最強的那個。商王帶著本部落的人住在王畿,也就是首都周圍的一畝三分地裏,這些歸商王直接領導的人被稱為“內服”。

在王畿周圍還分布著很多異姓諸侯國,就是和商沒有血緣關係的部落。這些諸侯國認商朝當大哥,享有高度的自治權,統稱為“外服”。

至於再遠一點的地方,比如江淮一帶的東夷集團,則完全不聽商朝的招呼,勉強可稱之為“不服”。

這就是課本上說的“內外服製度”,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多股力量相互依存也相互製約的平衡狀態。

自商朝建立以來,商王的權力就受到三股主要力量的限製,分別是“算命先生”“自家親戚”和“門下小弟”。

“算命先生”指的是商朝內部的“貞人”,就是負責祭祀的神權階層。占卜的結果是好是壞,上天的“神諭”是褒是貶,那都是他們一句話的事,就算是商王有時候也得聽他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