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水利部部長 傅作義(1 / 3)

傅作義自幼行伍出身,是著名抗日將領、追求進步的愛國民主人士。他響應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和平統一”的主張,毅然率部起義,促成北京和平解放,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北京及其全部珍貴曆史建築得到完好的保存,200萬北京市民的生命和財產免遭兵燹。早在上世紀30年代,傅作義就與水利結緣,對興修水利情有獨鍾。新中國成立後,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第一任水利部長達22年之久,幾乎走遍了全國各地,長江、黃河、珠江、淮河、海河、黑龍江、新疆等水利工程工地都有他的足跡。

簡 曆

1895年,1895年,6月27日出生於山西省榮河縣(今臨猗縣)。

1905年,入榮河縣立小學堂。

1908年,入運城河東中學堂。

1910年,考入太原陸軍小學。

1911年,在太原參加同盟會外圍組織“少年革命先鋒隊”。

1911年,10 月任太原起義軍學生排排長。

1912年,被保送入北京清河鎮第一陸軍中學。

1915年,升入保定軍官學校第五期步兵科。

1927年,7月任國民革命軍北方軍第 4師中將師長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天津警備司令部中將司令。

1928年,7月任第3集團軍第5軍團中將總指揮兼天津警備司令部司令。

1928年,9月任第3集團軍暫編第12師中將師長,10月改稱第43師中將師長。

1929年,6月任第16路軍中將總指揮兼第43師師長。

1931年,1月任東北邊防軍第7軍上將軍長兼第10師師長。

1931年,7月改任第35軍軍長兼73師師長。12月任綏遠省主席兼省保安司令。

1935年,4月被南京國民政府授予二級陸軍上將軍銜。

1936年,5月任第35軍上將軍長。

1937年,8月任第7集團軍上將總司令兼第35軍上將軍長。

1937年,12月任第二戰區北路軍總司令第35軍上將軍長。

1945年,任第12戰區上將司令長官,兼12戰區“複員委員會”主任。

1946年,10月任兼察哈爾省政府主席兼全省保安司令。

1947年,1月任張垣綏靖公署主任。12月任華北“剿匪”總司令。

1949年,10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委員會委員,水利部部長。

1949年,12月任綏遠軍政委員會主席,綏遠省軍區司令員。

1954年,9月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兼水利部部長。10月當選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1957年,5月兼任國務院水土保持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58年,2月水利部並入水利電力部,仍任部長。

1965年,1月當選全國政協副主席。

1974年,4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1)民族英雄愛國情

愛國將軍傅作義自幼行伍出身,辛亥革命爆發的第二年,他便剪掉辮子,參加山西起義,隨起義軍總司令姚維藩開赴娘子關抵禦清兵,後又參加李岐山率領的起義軍攻打臨汾城。他在軍中嶄露頭角,則是得益於人稱“山西王”的閻錫山賞識,他年僅31歲即在閻錫山手下任師長。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侵略者的鐵蹄橫踏我東北大地,傅作義與晉綏軍將領徐永昌等15人聯名通電:“日本帝國主義是我們的死敵,必須堅決抗日,消滅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才能保衛祖國。”他教育所屬部隊,要以抗日救國思想為主旨,規定部隊早晚點名後,必須齊聲高呼“保衛祖國,誓雪國恥”、“寧做戰死鬼,不做亡國奴”等口號。

1933年1月,日本侵略軍進犯山海關,熱河全境淪陷,日軍進抵長城一線,整個華北及平津告急。傅作義分別致電閻錫山、張學良、蔣介石,請纓上前線殺敵。他以省主席名義發表《告全省民眾書》,“希望全省同胞懍於困難的嚴重和綏遠的危機,一致奮發,奮起救國禦侮”,並親率第35軍由綏遠開赴察哈爾、熱河,鎮守獨石口、鎮嶺口、懷柔一線,掩護長城一線中國軍隊北翼,並奉命在懷柔以西牛欄山一帶阻擊日軍。

懷柔阻擊戰是長城抗日戰爭最後的一場惡戰,日軍第8師團的鈴木旅及川原旅團的福田支隊,在十幾輛坦克、十幾門野炮、山炮及十架飛機的掩護下,向傅作義部前沿陣地發起猛烈攻擊。激戰三小時,雙方均損失慘重。而北平軍分會委員長何應欽卻電話通知傅作義到北平商談要事,其真實意圖是要傅作義撤軍。傅回答說:“正在激戰中,不能離開。”

何應欽在3個小時內連打4次電話,催傅撤軍,傅均回答:“仍在激戰中。”並說:“戰鬥正在迅速好轉,我軍此刻已收複數陣地,但日軍仍在向我爭奪中。”最後,何應欽迫不及待地寫了命傅撤軍的手令:“立即停止戰鬥,詳情另電。”傅接到此命令後,心情十分沉重。經過交涉,決定雙方同時後撤,傅作義才憤然下令撤兵。

傅作義指揮的懷柔抗日之戰勝利的消息傳出後,全國各報均以大字標題登載報道,讚譽傅部官兵。全國及海外各階層群眾代表紛紛來到北平慰勞,送來“氣壯山河”、“戰史流芳”等錦旗。蔣介石和閻錫山均致電嘉勉,馮玉祥向傅祝賀說:“你們是抗日勝利的英雄部隊。”連日本報紙也對傅部之勇敢善戰也甚表驚歎,日本《朝日新聞》稱:“戰地離北平城隻有60餘華裏,如不是傅作義部的精銳部隊阻擊我軍,日軍早已進入北平城了。”

1936年,侵華日軍指使偽蒙漢西北防共自治軍總司令王英及德王,在侵占察哈爾以東6縣以後,繼續向西進犯,企圖阻塞中國西北對外交通,割斷與蘇聯的聯係,實現其“滿蒙政策”。

就在傅作義率部開始反擊日偽軍的時候,蔣介石飛往太原,要傅迅速停火,以免“影響中央誓死剿共政策”。駐守綏遠的傅作義不顧蔣介石“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以及“不惹事,不怕事,不說硬話,不做軟事”的原則,率部英勇抵抗,立即發起百靈廟戰役,經過七上七下的反複爭奪,擊退了偽軍的多次進攻,全殲了日偽軍,收複了百靈廟。這就是中外聞名的百靈廟大捷。

百靈廟大捷後,傅作義集中綏軍主力,追擊敵偽殘餘,全麵擴展綏遠抗戰。整個綏遠抗戰,曆時數月,收複了多處戰略要點,肅清了綏遠境內的偽軍,挫敗了日軍西侵綏遠而妄圖建立“蒙古帝國”的陰謀,大大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愛國抗日熱情。綏遠抗戰勝利後,毛澤東給傅作義寫了親筆信,稱讚其在“日寇西侵,國難日亟”之際,統帥部隊“捍衛邊疆……躍然民族英雄之抱負,四萬萬人聞之,神為之王,氣為之壯”。

國內各大報紙對綏遠抗戰的勝利進行了大量報道,天津、上海、南京等地都發了賀電,山西、綏遠等地各界人士和海外華僑,紛紛舉行援綏勞軍運動,前往綏遠的慰問團絡繹不絕。各代表團攜帶大批慰勞品到前線慰問抗日將士,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還捐贈了大量醫藥和物資。以黃炎培為團長的上海各界綏遠慰勞團,贈送慰勞金10萬元。李宗仁等人也發表通電,要求把前往西安的中央軍開往綏遠,將廣西軍一部分或全部北上援綏。閻錫山遵照父親遺命,將87萬元的遺產捐做了援綏款。然而,蔣介石卻派陳誠來到綏遠,命令傅作義迅速停戰,“打到一定程度,要適可而止。”

日本侵略者為了盡快實現占領華北的戰略目的,竟然出6000萬大洋收買傅作義,條件是宣布獨立,脫離南京政府,國號自選,地盤包括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傅作義聽後拍案而起,斷然拒絕。日本關東軍參謀長板垣征四郎氣得暴跳如雷,叫道:“傅作義不與皇軍結盟,就打倒傅作義!把他趕出綏遠去。”傅作義曾對人講:“我是中國人,要長中國人的誌氣,決不能賣國求榮去當漢奸。我叫作義,絕不做不仁不義的事。我的奮鬥目標是國家的統一,民族的複興。除此之外,別無他求。”

傅作義先生的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令人敬佩。

(2)肝膽相照求合作

傅作義與共產黨人的接觸,可以追溯到他擔任綏遠省主席時的1931年。這年10月,共產黨員王若飛在包頭被捕,傅作義獲悉王若飛被關押在歸綏第一模範監獄,即給予格外的關注。他每月從自己的薪水中拿出錢來,給王若飛做夥食補助。王若飛在獄中不斷給傅作義寫信,對傅的影響很大。傅也常派人將王接到自己的住處,交談至深夜。1936年國內政治形勢發生變化,傅作義派人將王若飛護送至太原。抗戰期間,王若飛調重慶中共辦事處工作,兩人仍然有交往,傅作義還常對自己的部屬說:“你們看共產黨的王若飛,那才是個人才。”

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傅作義任閻錫山統領的晉綏軍第7集團軍總司令。侵華日軍進逼太原,傅作義奉命率部向太原集結。閻錫山召集高級將領軍事會議,提出保衛太原,依城野戰的計劃。實際上,閻為保存自己的實力,已將晉軍主力調往臨汾等地,因此對於“保衛太原”,傅作義與其他晉軍將領個個緘默不語。

傅作義雖知其不可為,但他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挺身而出,毅然請命,公然喊出了“棄土莫如守土光榮,太原城我守”的口號。

周恩來作為第18集團軍代表參加了這次會議,對傅作義這種知難而進的精神深表敬佩,語重心長地希望他“多保重”。

正是在這次會議上,傅作義與共產黨高層領導人有了深入的正麵接觸,對周恩來維護團結、共同抗日的精神深感欽佩。

傅作義率部進入太原城後,得知周恩來仍在城內動員群眾轉移軍事物資,於次日晚上10時派人護送周恩來出城,且將一部分武器交給八路軍。話別時,周恩來對他說:“傅將軍守城名將,是可信賴的。但抗日戰爭是長期的戰爭,焦土抗戰的主張是錯誤的;隻顧一城一地的得失也是不足為訓的。要著眼於爭取最後的勝利。能爭取時間就是勝利,能保存有生力量就是勝利。務請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