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蜒屬於昆蟲綱、蜻蜒目Odonata,它的英文名稱是dragonfly。世界已知約5000種,我國已記載400多種。全球廣泛分布,多數種類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除了南、北極之外,蜻蜒幾乎無處不飛翔。
蜻蜒
大型的蜻蜒多分布於熱帶地區。英國倫敦自然史博物館裏收藏著一隻采自婆羅洲的大型蜻蜓,體長l08毫米,翅展193.8毫米。蜻蜓主要有兩個亞目,(1)、均翅亞目(豆娘亞目):身體細,兩對翅的形態很相似,休息時四翅直立在背上。(2)、差翅亞目(蜻蜓亞目):體粗壯,後翅基部比前翅寬,休息時兩對翅平伸。
蜻蜒是自然界中一種結構極為精致的飛行昆蟲。在飛行中,它的兩對寬大的翅膀保持平行伸展,前翅捭打翻騰空氣,在空氣中產生快速旋轉的小漩渦,而後翅則從這種渦流的自旋中獲得能量,形成了較大的升力。
蜻蜒翅膀每秒振動達20至40次,每小時能飛150千米。它的飛翔速度能和世界女子100短跑冠軍的速度相媲美。
同時,蜻蜒能連續不吃不喝飛行1000多千米,在昆蟲世界,蜻蜒飛行速度和耐力確實是首屈一指。
蜻蜓(Dragonfly)
可分為蜻蜓類的差翅亞目和豆娘類的束翅亞目,另有將日本大綠和在印度發現的一種蜻蜓等僅二種劃為間翅亞目的。大型昆蟲,也是有翅亞綱裏的最原始的昆蟲。翅發達,前後翅等長而狹;頭部可靈活轉動,觸角短,複眼發達,有三個單眼,咀嚼式口器強大有力。雄蟲交配器位於腹部二、三節腹板上。不完全變態,幼蟲“水蠆”生活在水中,用極發達的臉蓋捕食。無論成蟲還是幼蟲均為肉食性,多食害蟲。約有4500餘種。
一般體型較大,翅長而窄,膜質,網狀翅脈極為清晰,飛行能力很強,每秒鍾可達10米,既可突然回轉,又可直入雲霄,有時還能後退飛行。休息時,雙翅平展兩側,或直立於背上。前翅和後翅不相似,後翅常大於前翅。翅的前緣,近翅頂處,各有1個翅痣,呈長方形或方形,可保持翅的震動規律性,並可防止因震顫而折傷。頭部能靈活轉動,複眼1對,較大,約占頭部的1/2,約由28000多隻小眼組成。視覺極為靈敏,單眼3個;觸角1對,細而較短;咀嚼式口器。腹部細長、扁形或呈圓筒形,末端有肛附器。足細而弱,上有鉤刺,可在空中飛行時捕捉害蟲。下雨前喜低空往返飛行。雌雄交尾也在空中進行。多數雌蟲在水麵飛行時,分多次將卵“點”在水中,也有的將腹部插入淺水中將卵產於水底。稚蟲水蠆,在水中用直腸氣管鰓呼吸。一般要經11次以上蛻皮,需時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麵,再經最後蛻皮羽化為成蟲。稚蟲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或其他小型動物,有時同類也相殘食。成蟲除能大量捕食蚊、蠅外,有的還能捕食蝶、蛾、蜂等害蟲,實為益蟲。
蜻蜒有時還會趁居室門窗敞開時竄入屋內,在屋中巡回飛翔,尋捕室內的蚊子和小飛蟲。在實驗中,先在屋內空間放進幾百隻蚊子,同時將蜻蜒放入,幾分鍾後,用網兒捕之,剖視其嘴可發現塞滿著一團黑黑的蚊子,數量竟達幾十隻之多,且已消化到了胸腸器官部位,可見它的捕食功能了。
最引人注目的是蜻蜒的眼力了,它看物體的複眼是由一萬五千到二萬個小眼組成的,另有三隻單眼則是感覺明暗光線的,在實驗中將複眼用塗料塗沒,由於它感覺不到物體的存在、隻有看光線的單眼存在,它就會向著光線直上雲霄飛去,不再飛回;如把單眼塗了,因失去光線,它就會向著物體上下亂撞。蜻蜒可以任意把頭和頸轉動180°,左右上下,四麵八方的視野盡收眼裏,在追捕獵物中達到了穩、準的精確之境。
全世界蜻蜒已知有四千九百五十多種,我國有三百多種。真正捕食蚊子的能手,稱為晨暮蜒,它們白天怕見光,隱蔽在暗處,等到黃昏或拂曉時刻才出來,尤其善作超低空飛行,時常於人的膝蓋高度,穿梭在人群間,不怕人們往來的幹擾,因為這一高度蚊子最多。
常見的蜻蜓如藍麵蜓多分布於浙江、四川等省;長痣綠蜓分布在華北一帶;黃蜻全國多省有分布;玉帶蜻僅產於我國,主要分布於北京、江蘇和福建等省市。
蜻蜓飛得很快,有些飛行時速可達100公裏,而它又2能在空中短暫停身不動。它飛行前進時不能靈活轉變方向,要定住身體然後轉向。在休息時翅膀仍舊外伸,即不能折疊翅膀,所以停留的地方要有相當的空間,多半在枝頭或葉頂。
蜻蜓的交配也在飛行中進行。雄蜻蜓用腹部末端的鉤狀物抓緊雌蜻蜓的頸部;雌蜻蜓腹部由下向前彎,把生殖孔接到雄蜻蜓腹部第二節下麵的貯存精子器官,而後雄蜻蜓進行授精。雌蜻蜓產卵到水裏麵,多數是在飛翔時用尾部碰水麵,把卵排出。我們常見的所謂“蜻蜓點水”,就是它產卵時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