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蟲在昆蟲大家族中屬於鞘翅目,螢科,世界已知它們的遠房或近親約有2100種。我國已記載76種。螢火蟲是一種神奇又美麗的昆蟲,修長略扁的身體上帶有藍綠色光澤。前胸背板較平闊,常蓋住頭部。有三對纖細、善於爬行的足。發達的後翅像把扇麵,平時折疊在前翅下,隻有飛時才展開。並非所有螢火蟲都能發光。它們一生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不同的蟲態。
螢火蟲喜歡生活在潮濕,多水,雜草叢生的地方,特別是溪水,河流兩岸。雌蟲比雄蟲羽化要晚一周的時間,然後它會閃著螢光,尋找配偶。
當雄蟲發現閃光後會馬上飛來交配。交尾後的雌蟲通常把卵產在緊靠水麵而又蔽蔭的灌木,雜草或岩石上。雌蟲一生可產上千粒卵,但奇怪的是它把這些卵分別產在5-6個不同的地方。或許是為了有效的保存後代。剛產下的卵殼柔軟,需經過一周左右的時間才能變硬。大約二周以後,從卵殼外可以看到幼蟲發育的情形,三周後卵開始孵化。孵化幼蟲一般都在午夜進行,它會用上顎將卵咬破,而後破卵而出,孵化過程為半小時左右。
剛孵化的幼蟲馬上鑽浸水底。在水底,他們白天潛入石下或泥沙中,夜間才出來覓食。攝食時會分泌唾液把螺類,蝸牛或其他獵物麻痹,再分泌消化液把獵物肉質溶化,吸食肉汁維生。成蟲通常隻吃露水,但也有些種類的螢火蟲會吃花粉,花蜜;少數種類則會捕食其他的小蟲;他們在野外壽命一般為3-7天,但也有長達10-20天者。
幼蟲待化為蛹時即從水底爬上岸,它通常會選擇在雨天進行。當選擇合適地方後,用泥沙做成繭室,在其中化為蛹。蛹期10-15天。成蟲羽化後先不動,在繭室內停留2-3天。
對螢火蟲而言,光是雌雄間求偶的訊號。交尾時,雌雄會同時發光。雄的螢火蟲羽化之後,一邊在空中飛舞,一邊發光吸引雌蟲的注意,同時仔細找尋雌蟲發出的螢光。雌蟲通常不太飛行,有些種類的螢火蟲雌蟲甚至沒有飛行的能力,隻是停在山壁上或躲在草叢中,發出螢光吸引雄蟲。
當雄蟲發現雌蟲的時候,馬上飛到雌蟲的身邊,並發出螢光試著爭取雌蟲的青睞。如果同時有幾隻雄蟲一起來到一隻雌蟲身邊,這時就要發光來比一比誰比較受雌蟲的喜愛了。被選中的雄蟲便能夠追求到這隻雌蟲。
螢火蟲交尾的時間可長達數十分鍾或數小時。交尾之後,雄蟲在一、兩天內死亡,而雌蟲則會找尋適合的石縫或土縫產卵,產卵之後不久,雌蟲的生命也就結束了。
許多種類的螢火蟲都可以用發光器來分辨雌雄:雄蟲有兩節發光器;而雌蟲通常隻有一節發光器。此外,一般而言,雌蟲的體型大都比雄蟲為大,而不管哪一種螢火蟲,雄蟲的眼睛都較雌蟲為大。
幼蟲孵化一般都在午夜進行,它用上顎把卵咬破,然後破卵而出,孵化過程為半小時左右。剛孵化的幼蟲約1.5-2毫米,孵化出殼後,幼蟲馬上就鑽入水底。在水底,它們白天潛入石下或泥沙中,夜間出來覓食,主要取食水中有甲殼的軟體動物,特別是蝸牛。幼蟲一般6-7齡,老熟幼蟲體長可達20多毫米。幼蟲期較長,通常一年左右,有的甚至超過兩年。老熟幼蟲待到化蛹時即從水底爬上岸,它通常都選擇陰雨天進行。當選擇到合適的地方後,用泥沙做成繭室,在其中化蛹,蛹期10-15天。成蟲羽化後,先不動,在繭室內停留2-3天,有的種類時間更長。這期間,體色增加,身體變硬,最後出繭室,來到水邊的雜草中或灌叢間。成蟲喜歡在晴天、高溫、無風的夜晚活動,白天則躲在陰暗遮陽的地方休息。夜晚活動有3次高峰,分別在21點、24點和淩晨3點左右。成蟲交配、產卵後,即完成了其曆史使命,平靜地結束其一生。
陸棲螢火蟲
1.幼蟲特徵:
陸棲螢火蟲幼蟲身體側扁或略呈筒形,體節分節明顯;頭部可完全縮入前胸背板下方;腹部第九節的兩側各有一個發光器,尾節有一叢帶黏膜的絲狀物可用來吸附在穩定的物體上以固定幼蟲本身。活動時會以尾節先向前移動,固定後,再以腳爬向前,所以身體時而彎曲,時而伸直。如受幹擾會把頭縮進前胸背板下,甚至呈假死狀態。
螢火蟲的幼蟲與部份種類的雌蟲形狀相似;但陸棲螢火蟲幼蟲的觸角隻有三節,而雌蟲觸角節數在10節以上;幼蟲隻有簡單的複眼,並具有尾節的固定器,所以可藉這些特徵來區分幼蟲與部分無翅型或短翅型種類的雌蟲。
2.幼蟲食物:
陸棲幼蟲的獵物有:蝸牛,蛞蝓,蚯蚓及彈尾目昆蟲等。幼蟲尋獲獵物後,首先透過中空之鐮刀狀的大顎,將麻醉物質注入獵物體內,待獵物被麻醉後,注入消化液,使獵物的組織形成肉糜狀,再吸入口中;幼蟲平均一至二日的時間才會離開獵物。此時,若獵物為蝸牛,則隻剩下一個空殼;若為蛞蝓或蚯蚓,則隻剩下殘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