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何謂半滿?
《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書》曰:“商罪貫盈。”如貯物於器,勤而積之,則滿;懈而不積,則不滿。此一說也。
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無財,止有錢二文,捐而與之,主席者親為懺悔。及後入宮富貴,攜數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
因問曰:“吾前施錢二文,師親為懺悔,今施數千金,而師不回向,何也?”
曰:“前者物雖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親懺,不足報德;今物雖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懺足矣。”此千金為半,而二文為滿也。
鍾離授丹於呂祖,點鐵為金,可以濟世。
呂問曰:“終變否?”
曰:“五百年後,當複本質。”
呂曰:“如此則害五百年後人矣,吾不願為也。”
曰:“修仙要積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滿矣。”
此又一說也。
又為善而心不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著於善,雖終身勤勵,止於半善而已。譬如以財濟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26],是謂一心清淨,則鬥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雖黃金萬鎰,福不滿也。此又一說也。
譯文
什麼叫半善、滿善呢?
《易經》說:“一個人不積善,不會成名;不積惡,則不會有殺身的大禍。”《尚書》說:“商紂王惡貫滿盈。”這就好像把東西裝進容器一樣,如果你很勤奮地去儲積,那麼終有一天會積滿;如果懶惰些,不去收藏積存,那就不會滿。這是半善、滿善的一種說法。
從前有戶人家的女子到佛寺裏去,要送些錢給寺裏,但她身上沒有多少錢,隻好把僅有的兩文錢布施給和尚。雖然隻是這點錢,但寺裏的住持卻親自替她在佛前回向,求懺悔滅罪。後來這位女子進宮從而大富大貴,她又帶了幾千兩的銀子來寺裏布施,但那位住持隻叫他徒弟替那個女子回向罷了。
女子就問:“我之前不過布施兩文錢,師父就親自替我懺悔。現在我布施了幾千兩銀子,而師父不替我回向,這是什麼道理?”
住持回答:“從前布施的銀子雖然少,但是你布施的心很真切,所以非我老和尚親自替你懺悔,不能報答你布施的功德;現在布施的錢雖然多,但你布施的心不如以前真切,所以叫別人代我為你懺悔,也就夠了。”幾千兩銀子的布施隻算是半善,而兩文錢的布施卻算是滿善,就是這個道理。
鍾離把他的煉丹術傳給呂洞賓,可以點鐵成金救濟世上的窮人。
呂洞賓問鍾離:“變成了黃金後的鐵,會不會再變回鐵?”
鍾離回答:“五百年後會。”
呂洞賓又說:“那豈不是害了五百年以後的人,我不願意做這樣的事情。”
鍾離就對他說:“修仙要積滿三千件功德,就你這一句話,三千件功德已經圓滿了。”
這是半善、滿善的又一種講法。
一個人為善而不總想著為善這件事,那麼所做的任何善事,都能夠成功而且圓滿。如果做了善事就把心掛在這件善事上,即使一生都很勤勉地做善事,也隻不過是半善。比如拿錢去救濟人,要做到內不見布施的我,外不見受布施的人,中不見布施的錢,這才叫作三輪體空,也叫作一心清淨。如此,布施一鬥米就可以種得無邊無涯的福,布施一文錢就可以消除一千劫所造的罪。如果心不能忘掉所做的善事,即使施舍萬兩黃金,還是不能得到圓滿的福。這又是半善、滿善的一種說法。
度陰山曰
所謂“半善、滿善”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是,積善要足斤足兩,否則不值一提。勤奮地積善,所得到的福報就大,這就是滿善;懶惰地積善,所得到的福報就小,就是半善。
第二種“半善、滿善”的說法是,有時候施舍時不看斤兩足否,而是看你施舍時的心是否真切。如果心真切,不管你施舍了什麼,都是滿善;如果心不真切,不管你施舍了什麼,都是半善。
“半善、滿善”的第三種說法是“三輪體空”:我空(內不見布施的我)、你空(外不見受布施的人)、物空(中不見布施的錢)。這是行善的最高境界:當施舍的我空時,不抱得希望回報之心,內心沒有企盼則輕鬆;被施舍之人空時,不抱有輕慢心和傲心;物空時,就不會起貪心、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