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謙虛可以改命(1 / 1)

原文

江陰張畏岩,積學工文,有聲藝林。甲午,南京鄉試,寓一寺中,揭曉無名,大罵試官,以為眯目。時有一道者,在傍微笑,張遽移怒道者。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

張益怒曰:“汝不見我文,烏知不佳?”

道者曰:“聞作文,貴心氣和平,今聽公罵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

張不覺屈服,因就而請教焉。

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該中,文雖工,無益也。須自己做個轉變。”

張曰:“既是命,如何轉變?”

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可求哉?”

張曰:“我貧士,何能為?”

道者曰:“善事陰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無量。且如謙虛一節,並不費錢,你如何不自反而罵試官乎?”

張由此折節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夢至一高房,得試錄一冊,中多缺行。問旁人,曰:“此今科試錄。”

問:“何多缺名?”

曰:“科第陰間三年一考較,須積德無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係舊該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

後指一行雲:“汝三年來,持身頗慎,或當補此,幸自愛。”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譯文

江陰人張畏岩學問極深,文章做得也不錯,在讀書人中極有名聲。1594年,他參加南京的鄉試,借住在一處寺院中,放榜時發現沒有自己的名字,他不服氣,大罵考官有眼無珠。當時一個道士在旁微笑,張畏岩就把怒火發到道士身上。道士說:“你的文章一定不好。”

張畏岩大怒說:“你沒有看到我的文章,怎麼知道我寫得不好?”

道士回答:“我常聽人說,做文章最要緊的是心平氣和,現在聽到你大罵考官,說明你的心非常不平,氣也太暴,你的文章怎麼會好呢?”

張畏岩不覺屈服,於是向道士請教。

道士說:“要考中科舉,全要靠命,命裏不該中,文章雖好,仍不會考中,一定要你自己改變才行。”

張畏岩問:“既然是命,怎能改變?”

道士說:“造命的權,雖然在天,立命的權,卻在你手;隻要你肯盡力做善事,多積陰德,什麼福不可求得呢?”

張畏岩又問:“我一個窮讀書人,能做些什麼善事呢?”

道士解釋說:“行善事,積陰功,都是從這個心做出的。隻要常常存做善事、積陰功的心,功德就無量無邊了。就像謙虛這種品質,又不用花錢,你為什麼不反省自己功夫太淺,不能謙虛,反而要罵考官不公平呢?”

張畏岩聽了道士的話,從此改變自己的態度,把持自己,天天用功去修善,天天用功積德。1597年的某天,他夢到自己走進一座高大的房子,看到一本考試錄取的名冊,中間有許多缺行。他看不懂,就問旁邊的人。那人告訴他:“這是今年考試錄取的名冊。”

張畏岩就問:“為什麼名冊內有許多缺行?”

那人又回答:“陰間對那些考試的人,三年考查一次。隻有積德、沒有過錯的人的名字才會在冊中出現。名冊前麵的缺額,都是本該考中,卻因為他們最近有了過錯,才缺少了名字的。”

後來,那個人就指著上麵某處說:“你三年來,很謹慎小心地把持自己,沒犯過錯,或許應該補上這個空缺了,希望你珍重自愛,勿犯過失!”果然張畏岩就在這次考試中,考中了第一百零五名。

度陰山曰

這個故事其實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謙虛也能改命!

製造我們命運的是天,但改造命運的則是我們自己,改造命運的方法是行善。在張畏岩和大多數人的印象中,行善需要實力。如果我們生活捉襟見肘,哪有救濟他人的能力和善行呢?

故事中的老道士不這樣認為。他說,人完全可以通過謙來行善,隻要行善積累了陰德,就可以改變命運。

為何會把謙當成陰德呢?因為謙虛的人往往都可以把持自己,能自律,幾乎不需要外部約束就能做到自我管理,這樣的人行走世間,隻會給他人帶來益處,而不會打擾和侵犯他人。所以,謙就是一種陰德。

如果我們沒有能力去行善,那最大的善就是謙,它可能比做慈善的德還要深厚,因為做慈善是欲讓人知的明德,而謙是不讓人知的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