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1 / 1)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人口的大量增加,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會造成對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利用,由此造成的結果是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例如,資源枯竭、森林破壞、酸雨、水體汙染、生物多樣性下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外來物種入侵等現實問題日益顯現,這將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安全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要解決和改善人類麵臨的困境,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將發揮很大的作用。生態學是研究生命係統與環境係統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與機製的科學,它將義無反顧地承擔起解決人類麵臨的生存環境問題的重任。

“生態學”學科自1866年建立以來,已經曆了近一個半世紀的發展曆程。生態學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發展,生態學的理論得到了極大的豐富,生態學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態學涉及的領域也越來越廣泛,與自然、經濟、社會、文化領域等緊密結合,從微觀、中觀、宏觀等多尺度探討生物及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帶來的相關問題。

目前,國內出版的生態學實驗指導用書已有不少,這些指導用書基本上根據生態學課程的理論體係來編寫,顯得較為規範、全麵。但是,我國不同區域的高校在生態學實驗教學的發展程度上有較大差異,各高校的實驗條件、教學對象各不相同,其教學方法、手段和內容也應各有特色。此外,目前高等教育的改革對生態學的實驗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僅要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獲取知識,發展技能,培養能力,更應該促進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倡導啟發式教學和研究性學習為核心,探索新的教學理念、培養模式和管理機製。鑒於此,編寫一本適合地方高校生態學實驗教學現狀,並與當地的動植物資源、環境特點有機結合的生態學實驗指導用書顯得非常迫切。

本教材的編寫理念是,讓學生在掌握生態學重要原理和方法的基礎上,對理解生物與環境的辯證關係有啟發意義,選編的實驗內容所使用的器材比較簡單、操作過程不太複雜,對於學生開展設計性實驗有較大的促進作用,並且能夠在生產實踐中應用。

本教材編寫的基本框架是,體現生態學教學的基本理念,並貫徹實驗教學大綱的設計思想,將內容分為生態學實驗基礎、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三大模塊。其中,生態學實驗基礎主要介紹生態學實驗開展的基礎知識、常用的實驗技術和方法,特別是與後述實驗(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密切相關的技術和方法;基礎性實驗主要是針對理論課涉及的生態學原理進行的驗證性和設計性實驗,並做部分拓展;綜合性實驗是讓學生在具備一定的實驗設計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基礎上,整合一至多個生態學原理所開展的應用性較強的實驗。

本教材的特色有:第一,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將“實驗步驟”改為以“操作建議”的形式呈現,主要目的是給參與實驗的師生一定的啟發,並對實驗過程的設計留有餘地。第二,在每個實驗的最後,安排了根據相關生態學原理進行的實驗拓展,主要是提供若幹個相關實驗設想,各高校可根據實際條件,自行選擇操作性強的實驗進行教授,還可以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和挖掘,也可以使之成為學生的開放性實驗課題,為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搭建一個基礎平台。第三,緊密結合地方高校的教學實際和環境資源特點,設計的實驗內容比較實用,多數學校均可開設。第四,鑒於目前各高校“生態學實驗”教學的計劃課時比較緊湊,在本教材闡述的內容盡可能簡潔、明了,以方便師生們使用。

本教材可供本科院校生物科學、環境科學、科學教育等專業的師生使用。本教材是同行老師集體智慧的結晶,浙江師範大學的李銘紅、頡誌剛、王豔妮、程宏毅、楊冬梅、洪華嫦老師,杭州師範大學的陳波老師,溫州大學的胡仁勇老師,中國計量學院的徐愛春老師和麗水學院的呂耀平老師共同參與編寫並為此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了國內外相關專家編寫的同類教材和許多文獻,由李銘紅老師統稿,並由浙江大學出版社支持出版,在此深表謝意!

由於編寫時間倉促,編者水平有限,本書難免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衷心希望同行專家和師生們提出寶貴意見,以便我們不斷完善與提高。

編者

201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