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綜合性實驗(3)(3 / 3)

3.水生植物處理:將采集到的汙染水樣置於5個玻璃培養缸中,在4個培養缸中放置適量(需稱其鮮重)水葫蘆(如用黑藻作實驗材料,需在玻璃培養缸底放適量的底泥,並測定氮含量、pH值或某幾種重金屬含量)進行培養;另外1個玻璃培養缸中不放養水葫蘆,作為對照。以後每隔1周,取對照缸中和其他1個培養缸中的部分水體,測定溶解氧含量、氨氮含量、pH值、某幾種重金屬含量;取該培養缸中的水葫蘆烘幹,測其幹重,再粉碎,測其氮含量、某幾種重金屬含量。重複此操作,持續1個月左右。

4.常規指標的檢測:請參考本書1.1.7中“生態環境汙染監測常用的分析技術”的內容。

5.實驗記錄及分析:將上述測定結果記錄在表,並分析實驗結果。

【實驗注意事項】

1.每個實驗缸中植物樣應控製等重。

2.不同的實驗小組可用不同的水生植物材料進行試驗。

3.植物樣幹重的計量,可以先稱其鮮重,然後根據幹/鮮重的比值進行換算(參見上述操作建議”1的內容)。

【實驗拓展】

實驗拓展底棲動物對水體底泥中汙染物的淨化作用

水體的汙染物除了溶解在水中的物質外,還有相當一部分積累在底泥中。本實驗的拓展方向為利用另外一類生物來淨化水體中的沉積物。

底棲動物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時間生活於水體底部的水生動物。棲息的形式多為固著於岩石等堅硬的基體上和埋沒於泥沙等鬆軟的基底中。在攝食方法上,以懸浮物攝食和沉積物攝食居多。多數底棲動物長期生活在底泥中,具有區域性強、遷移能力弱等特點。不同種類底棲動物對環境條件的適應性及對汙染等不利因素的耐受力和敏感程度不同。因此,利用底棲動物生長過程中吸收和富集底泥中汙染物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水體起到淨化作用;同時也可以通過對底棲動物種群結構、優勢種類、數量等指標的分析,判斷水體的質量狀況。

{實驗材料的選擇}

底棲動物種類很多,在淡水水體中常見河蚌、田螺等螺。本實驗建議用田螺。

{供參考的實驗流程}

1.實驗動物采集:田螺可以在周邊的水稻田中采集或從農貿市場上購買。將其中的部 分材料稱其鮮重並烘幹,再測其幹重(用於計算幹/鮮重比)、氮含量(有條件的實驗室,還可測含磷量和某幾種重金屬的含量)。

2.汙染底泥采集:在某些汙染水體或某些工廠排放的廢水水體下,采集實驗底泥,同時也采集該水體的水樣(1個實驗小組隻需采集1類底泥樣品即可,各實驗小組可分別用不同的底泥樣品進行實驗,采集方法請參考本書1.1.7中“生態環境樣品的野外采集技術”中的相關內容),並測定底泥樣品的氮磷含量、pH值及某幾種重金屬含量等。

3.實驗處理:在每個玻璃培養缸底放適量的底泥,放入適量的水(前述所采集的水樣),淹沒底泥(一般超過底泥上表麵5cm左右),放入定量的田螺(且各培養缸中的田螺等量)進行培養;另外1個玻璃培養缸中不放養田螺,作為對照。以後每隔1周,取對照缸中和其中1個培養缸中的部分底泥,測定其氮磷含量、pH值、某幾種重金屬含量;取該培養缸中的田螺烘幹,測其幹重,再粉碎,測其氮磷含量、某幾種重金屬含量。重複此操作,持續1個月左右。

4.指標檢測、結果記錄和分析:將測定的各項指標進行對比分析,比較用底棲動物處理前後底泥中各汙染物含量的變化及底棲動物體內汙染物含量的變化,推測底棲動物對底泥中各汙染物的淨化能力。

{實際應用}

可為利用生物學方法淨化水體提供理論依據和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