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仍然繼續學習,盡量看新興科技、財經、政治等相關的報道,每天晚上還堅持看英語電視,溫習英語。
李嘉誠獨立創業、打拚天下的過程可以說是香港創造經濟奇跡的一個縮影。
50多年前,李嘉誠憑借5萬港幣起家,從加工塑料花開始創業;而後,涉足電力工業、房地產業,開辟超級市場、港口碼頭疆域;近幾年,更在國際電訊舞台上大展拳腳。而依靠Tom。com打造現代媒體王國、分拆“長江生物科技”上市,則是他向新世紀新經濟進軍的兩大戰略舉措,再次展現了“超人”步步搶占先機的銳利眼光和非凡魄力。從5萬港幣到統轄包括兩家進入世界“200大”的一支企業艦隊,李嘉誠取得了驕人的成功。而他成功的“秘訣”中,最寶貴的一點就是,不僅對經濟發展的趨勢看得遠、看得準,而且對機遇抓得住、動作快。遠的不說,就看近幾年,香港必須實行經濟轉型早已成為共識,報紙、電視、廣播更是天天在高喊,但真正有實力的大集團,付諸實踐的又有幾個?而李嘉誠不僅積極倡導,更是勇敢實踐,在一個個新領域中,一次又一次投下了巨額資金。他曾經是“塑料花李嘉誠”、“房地產李嘉誠”、“電訊李嘉誠”,相信他還會成為“現代傳媒李嘉誠”、“生物科技李嘉誠”。
有些人總是抱怨市場環境不好,賺錢機會太少。李嘉誠則告訴大家,時機不會從天而降。李嘉誠與長和係的發展曆程證明了李嘉誠的事業剛起步時,除了個人赤手空拳,並沒有一點比其他競爭對手更優越的條件,這包括資金、人脈、市場等等。很多人常常有一個誤解,以為李嘉誠能夠成功是擁有豐富人脈資源的結果,長實公司能夠快速擴展是和壟斷市場有關,其實李嘉誠個人和長實公司與一般小公司一樣,都是在不斷的競爭中成長起來的。他是在無數競爭中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才擁有了如今如此銳利的眼光和超人的開拓氣魄。
李嘉誠說:“成功沒有方程式,失敗都有定律,減低一切失敗的因素就是成功的基礎。”如何才能減低失敗的因素呢?那就需要勤練內功,磨礪眼光,巧抓機遇了。
隻要搜集長實集團的發展資料,我們就可以明顯地看到:李嘉誠在參與不同行業的時候,市場內一般都已有很強和頗具實力的競爭對手擔當主導角色。李嘉誠究竟是如何從老二變成第一,或者更正確地說從老三、老四、老五變第一第二的呢?他說:“能否抓住時機和企業發展的步伐有重大關聯,要抓住時機,就要先掌握準確的資料和最新的資訊。能否抓住時機是看你平常的步伐是否可以在適當的時候發力,走在競爭對手之前。”
抓住時機的重要因素是什麼呢?
李嘉誠是這樣說的:
一是知己知彼。做任何決定之前,我們要先知道自己的條件,然後才知道自己有選擇。在企業的層次,要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更要看對手的長處,掌握準確、充足資料做出正確的決定。
二是磨礪眼光。知識最大的作用是可以磨礪眼光,增強判斷力,有人喜歡憑直覺行事,但直覺並不是可靠的方向儀。時代不斷進步,我們不但要緊緊跟隨,最好還要走前幾步。要有國際視野,掌握和判斷最快、最準的資訊。不願改變的人隻能等待運氣,懂得掌握時機的人便能創造機會;幸運隻會降臨有世界觀、膽大心細、敢於接受挑戰但能謹慎行事的人身上。
三是設定坐標。我們身處一個多元年代,麵臨四麵八方挑戰,以和黃為例,集團業務遍布41個國家,公司的架構及企業文化必須兼顧全球來自不同地方同事的期望與顧慮。
在1979年收購和黃的時候,他首先思考的就是如何在中國人流暢的哲學思維和西方管理科學兩大範疇內,找出一些適合公司發展跟管理的坐標,然後再建立一套靈活的架構,發揮企業精神,確保今日的擴展不會變成明天的包袱。靈活的架構為集團輸送生命動力,不同業務的管理層自我發展生命力,互相競爭,不斷尋找最佳發展機會,帶給公司最大利益。完善治理守則和清晰指引可確保“創意”空間。企業越大,單一指令行為越不可行,不能將管理層的不同專業和管理經驗發揮。
現今世界經濟形勢嚴峻,成功沒有魔法,也沒有點金術。想要成大事者必須具有廣闊的視野,能全景思維,有長遠眼光、務實創新,堅持學習,磨礪眼光,掌握最新、最準確的資料,做出正確的決策,抓住機遇,迅速行動、全力以赴。
做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這一點並不容易。要想在事業上勝利遠航,關鍵在於能否捕捉信息,把握時代發展趨勢,看清前進方向,超前對時代變化的走勢、進程和結果做出正確的判斷。
平時必須要加強知識的積累和戰略眼光的磨煉,隻有做到這點我們才能搶抓機遇。
古人雲:“旱則資舟,水則資車”。若想獲得成功,就一定需要長遠的眼光,要看著現在的潮流,估計未來的發展方向,學會為未來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