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目標越高,越能發掘潛在氣場(3)(1 / 3)

一個人要想在事業上做出一番成就,就必須把自己從平時的思想中解脫出來,勇於向常規挑戰,不滿足於已有的現狀,勇於做自己命運的主人。很多人怕這怕那,猶豫不決,於是,機會就在等待中流逝,久而久之,他的膽子不僅不會變大,還會變得越來越小,從此,機遇與他無緣。對那些弱氣場的人來說,想改變氣場,隻需要有一點冒險精神,用它來做催化劑,氣場自然就會出現質的變化。

打破自我設限,打造開放的氣場

我們知道,一個人的經驗非常重要,別的忠告也很重要,但我們也必須清楚,每個人的經驗都是有限的,思考的角度也是有限的,看問題的眼光也是有限的,如果讓所謂的經驗製約了一個人的思維,他就會自我設限,限製了自己的發展。這樣他的氣場會非常狹隘,不足以成功。

由於自己心態的開放程度不夠,再加上有時會遭受外界的批評、打擊和挫折,於是奮發向上的熱情被“自我設限”,人們的思維常常會受到自我心理因素的阻礙。因此,要想鍛煉自己的創新思維,就必須進行自我突破,衝破長期以來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舊觀念;要想突破自我,首先要認識自我,認識阻礙創造力發展的心理因素,開放自己的氣場。

大學的時候,我的教授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桌子上放置了滿滿的一杯水,滿到什麼程度?水麵已高出杯麵,呈現出一個優美的弧形,幾乎就要溢出杯外。這時教授請同學們上台做試驗,往杯子裏加回型針,同學們剛開始小心地加一兩顆,水沒有變化,三顆,四顆,水依然沒有變化,同學們不敢往裏加了,生怕水溢出來。在教授的鼓勵下,五顆,六顆……直到加完了整整一盒回形針,水依然沒有溢出,隻是杯麵上水的弧形稍稍大了一些,引來了同學們的一陣讚歎聲。這說明什麼道理呢?大多數人的思維方式總愛“自我設限”,在他們的習慣裏有太多的“不可能”,許多事情還沒有去做,自己先想當然地否決了,不戰自敗,這就是許多人不能成功的原因所在。

其實人與人之間,最原始的氣場沒有太大的差別,隻是每個人的習慣和思維方式有所不同。開放的氣場和狹隘的氣場根本原因來自於人們的思維方式。也就是我們的大腦思考的方式不同,自然就會造成做事方法的不同。擁有開放氣場的人會成功,是因為他們的思維很活躍,他們敢想敢做。這並不是說他們的成功中沒有失敗,重要的是不論遇見什麼困難都不能禁錮住他們的思維,他們的氣場是開放的、多元的、變化的。失敗的人之所以失敗,不是他們不具備成功的潛力,而是他們對自己的思維進行了自我設限。他們不敢想或不想想,所以,就很難想出很多方法來幫助自己走向成功,他們的氣場也被封閉了。

一個人捉到一隻幼鷹。他把幼鷹帶回家,養在雞籠裏。這隻幼鷹和雞一起啄食、散步、嬉鬧和休息,它以為自己是一隻雞。這隻鷹漸漸長大,羽翼豐滿了,主人想把它培養成獵鷹,可是由於終日和雞混在一起,它已經變得和雞完全一樣,根本沒有飛的願望了。主人試了各種辦法,都毫無效果,最後把它帶到山崖上,一把把它扔了出去。這隻鷹像塊石頭似的,直掉了下去,慌亂之中,它拚命地撲打翅膀,就這樣它居然飛了起來!這時,它終於認識到自己潛在的力量,從此成為一隻真正的鷹。

長期與雞共處的鷹並非喪失了飛的能力,而是由於長期的外部環境使它習慣了這種“雞”的生活方式,導致它不能飛的最重要的原因是“雞”這個標簽已經深藏在了潛意識裏,籠罩在了心靈上,飛的欲望和潛能被自己禁錮了。也就是這隻鷹給了個“自我設限”,即自我扼製、自我否定,自己給自己的定位是錯的。原本,應該是翱翔天際的氣場,因為自我設限,變成了家禽的氣場。

事實上,這種“自我設限”可以用心理學當中的“標簽效應”解釋比較好理解。“標簽效應”是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的理論,他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簽,就會成為標簽所標定的人。”當一個人被一種詞彙名稱貼上標簽時,他就會做出自我心理暗示,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標簽的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簽引起的,所以稱為“標簽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