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1年,長壽的秦昭王去世,苦等王位的安國君繼位成了孝文王。昭王去世,呂不韋極為高興,因為他所追求的目標又前進了一步。另一個歡欣鼓舞的人是異人,他因父親孝文王繼位而成為太子,離登王位隻有一步之遙。
可惜這位待位多年的王儲,在宮中長期沉醉於聲色,身體虛空,無力應付繁雜的政務,坐上王位三天便猝然死去,成為中國曆史上執政時間最短的君主之一。
隨後異人繼位,是為莊襄王,呂不韋隨即進入秦國的政治舞台,開始展示他的個人才華。
士的崛起
戰國時期,養士之風盛行,著名的“戰國四公子”都養士千人。士與
主人之間建立起一種新型的隸屬關係,這是後世君臣關係的先河。
莊襄王即位後的第一道命令就是為呂不韋而發:“以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以蘭田十二個縣為食邑。”詔令一出,滿朝文武驚呆了,因為當朝百官無一人能如此集官、爵、食邑最高等級於一身。呂不韋本人心裏十分清楚,這不過是十幾年前在邯鄲投資所收回的利益而已。秦國大政實際是完全控製在丞相、文信侯呂不韋手上,國王隻是丞相意誌的傳聲筒。秦國由此開始了呂不韋擅權的時代。
呂不韋當政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赦罪人,獎賞先王功臣以及對百姓施行一些小恩小惠。這使得呂不韋在秦國臣民中影響深遠。他收買人心,澤及“罪人”、“功臣”和“民”。
就在此時,又傳來一個喜訊,與莊襄王分別六年、留居邯鄲的嬌姬和稚子從趙國回到了鹹陽。這無疑也是呂不韋安排的結果。
回到秦國的邯鄲姬仍美豔、妖冶,魅力不減當年。莊襄王見美姬回到身邊,自然是憐愛有加,從此沉溺於錦被繡帳之中,無心過問政事。呂不韋獨斷秦國朝政更是暢行無阻。工於算計的商賈從政,處處都顯露出他善於把握時機、取得最大效益的才能。消滅東周就是他執政後立起的第一塊豐碑。
公元前249年,苟延殘喘的東周竟在鞏地聯合各諸侯國圖謀進攻秦國。本來消滅“周天子”在道義上會受到譴責,此時恰好時機到了,東周君竟圖謀攻秦,正給了呂不韋建立功業的機會。呂不韋輕而易舉就征服了東周,將其領土並入秦的版圖,徹底消滅了統一中國過程中最後的障礙。而呂不韋滅東周,卻遷東周君往陽人,不絕其祀,又為自己樹起了崇奉禮義、施行“興滅”“繼絕”的善舉,從而贏得士人的好感,也減少了一些薑、姬姓諸侯國的仇恨和反對情緒,為大批士人投奔秦國和順利完成統一創造了條件。
呂不韋掌權的頭一年,秦國在軍事上和政治上都顯得生氣勃勃,秦國的國界已逼近魏國的國都大梁,魏國陷於一片混亂之中。後魏國請回自“竊符救趙”後留居趙國的信陵君,信陵君憑著自己的聲望,組成五國聯合軍事行動,五國聯軍抗秦,把秦軍打得大敗,給了春風得意的呂不韋當頭一棒。這是呂不韋當政後軍事上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失敗,從此他用兵更加謹慎。從失敗中,呂不韋知道,不除掉信陵君,秦國的軍事征服就會遇到更多的困難。呂不韋經過多日謀劃,精心安排,到處散布謠言,利用挑撥離間計使魏安釐王解除信陵君的軍權,致使信陵君含冤四年後身亡。
金盞和勺(曾侯乙墓)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