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啤酒館政變(1 / 1)

希特勒來到德國慕尼黑以後,正趕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自願參加了德國巴伐利亞軍團,一直服役到戰爭結束。在戰爭中他曾兩次負傷,被授予二級鐵十字勳章和一級鐵十字勳章,後一種獎章很少授予普通士兵,據說是因為他隻身擒獲了15名英國士兵而得到的榮譽。希特勒十分珍愛這兩枚獎章,到死一直佩帶著它們。他在和平時期飽受折磨,生活沒有著落,在戰爭中卻能獲得如此高的榮譽。這使他更加喜歡戰爭,將戰爭看成是一種解脫。

德國戰敗後,接受了限製德國軍備和要求德國賠款的凡爾賽和約,可是希特勒卻把《凡爾賽和約》看成是德意誌民族的最大恥辱。從此,希特勒的心中萌發了對戰勝國複仇的種子。1919年9月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參加了當時德國的一個小黨德國工人黨,並負責黨的宣傳工作。希特勒很快爬到了德國工人黨領導人的地位,並將德國工人黨改名為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即納粹黨,希特勒成為納粹黨的領袖。隨後,他廢除選舉製,實行獨裁製,希特勒對全黨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從這時期開始他被黨徒們公開稱為“元首”。接著,希特勒又組建了納粹黨的衝鋒隊,蠢蠢欲動,準備奪取政權。

1923年11月8日晚上9點左右,在慕尼黑東南郊的一家名叫貝格勃勞凱勒的大啤酒館裏,正在舉行一次盛大的集會,巴伐利亞的行政長官卡爾滔滔不絕地講述著他的施政綱領。

突然,一群納粹衝鋒隊員包圍了會場,並在門口架起了機關槍。在衝鋒隊的簇擁下,希特勒排開人群,跳上一張桌子,掏出手槍衝著天花板開了一槍,卡爾及全場聽眾被這突如其來的槍聲驚得目瞪口呆。接著希特勒走上講台,占據了卡爾的位置,大聲叫喊道:“全國革命已經開始了……巴伐利亞聯邦政府和全國政府已經被推翻,臨時政府已經成立,國防軍和警察營房已被占領。我們的軍隊正在向市區挺進!”

其實,這不過是希特勒的一派胡言、虛張聲勢,但在混亂中,誰也弄不清是怎麼一回事。這是希特勒蓄謀已久的一次冒險行動。他準備采用恫嚇和暴力的手段,先奪取巴伐利亞政權,繼而向柏林進軍,推翻中央政府,實現他奪取全國政權的野心。

卡爾等人雖然也有要巴伐利亞脫離中央政府的野心,但他們不願與這個流浪漢出身的納粹黨頭目同流合汙,在隨後發生的混亂中乘機逃脫,接著國防軍和警察聯合鎮壓了希特勒的這次暴動。經過審判,發動暴動的納粹頭目大部分被捕入獄,希特勒被判刑5年,罰金200金馬克。

實際上,希特勒在獄中隻待了一年,但即使在這一年中他也不甘寂寞,在獄友赫斯的幫助下伏案撰寫了《我的奮鬥》第一卷,出獄後又寫了第二卷。這本書剛問世時在社會上沒有引起多大反響,但以後隨著納粹黨的發展,納粹頭目把它當作納粹黨的必讀“聖經”,從而銷量大增,幾乎到了人手一冊的程度。據說,當時許多家庭主婦發現了它的另一用途,因為它正好重一磅,可以當作標準砝碼對付奸詐的小商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