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嚴監生正名
外國文學史上有三大吝嗇鬼形象,這就是巴爾紮克《歐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果戈理《死魂靈》中的潑留希金,莫裏哀《慳吝人》中的阿巴貢。提到這三大吝嗇鬼,人們還往往說到中國清代吳敬梓《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說他也是一個吝嗇鬼,且和外國文學史上的三位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嚴監生果真是一個吝嗇鬼嗎?最近我重新閱讀《儒林外史》,心中畫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吝嗇的反義詞是大方。它們都是指在財物方麵對別人如何。如果對財物看得過重,和別人斤斤計較,不肯讓別人占到半點便宜,這便是吝嗇。考察嚴監生的所作所為,他可不是這樣的人。嚴監生的哥哥嚴貢生橫行鄉裏犯了事,差人前來抓捕,嚴貢生得到消息跑掉了。嚴監生留差人喝了酒吃了飯,臨走還送了他們兩千錢。後來聽王德說,嚴貢生跑了,衙門也許要和自己過不去,嚴監生便又拿出銀子打點,用去了十幾兩。事情總算過去了,他又備了一桌酒席,感謝王德兄弟二人。後來,妻子王氏生病,越來越重,嚴監生每天請四五個醫生來診治,用的藥都是貴重的人參、附子等。王氏要死了,需要把妾趙氏扶正,請來了王德兄弟商量,嚴監生每人送給一百兩銀子。立趙氏為妻,嚴監生又擺了二十多桌酒席,遍請客人。王氏死後的喪事,竟用了四五千兩銀子。看來,該花錢的時候,嚴監生並不吝嗇。這怎能說他是吝嗇鬼呢?至於他對自己,雖有萬貫家財,但舍不得吃肉,孩子要吃了,才到熟肉鋪裏買點。這該叫節儉,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難道每天花天酒地像嚴貢生那樣揮霍,才不是吝嗇,不被後人譴責?至於他臨死時因燈盞裏點著兩根燈草而不咽氣,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嚴監生所處的時代,一般的人家哪裏有晚上點燈這回事?晚上能夠點起燈的,必是很闊綽的人家。如此,點一根燈草也就夠了,點兩根幹嗎?還不是浪費?從節儉的角度,很會過日子的嚴監生因燈盞裏點著兩根燈草而不咽氣,有什麼不可理解的?畢竟,嚴監生想自己的時候少,想子孫後代的時候多。若不是為子孫後代著想,像嚴貢生那樣今朝有酒今朝醉,他會強撐著不咽氣嗎?
嚴監生的所作所為,值不值得當今的人們效仿,是另一個問題。但他絕對不是一個吝嗇鬼,當然也就不值得人們去諷刺挖苦。
【名師點評】
在一般人的認識中,嚴監生不僅是吝嗇鬼,而且是吝嗇鬼的典型,而本文作者的觀點是“嚴監生絕對不是一個吝嗇鬼”,與眾不同,引人注目。作者在論證這個觀點時,先詮釋什麼是吝嗇,然後反複舉例,說明嚴監生不沾吝嗇的邊;其次,就嚴監生臨死之時因燈盞裏點著兩根燈草而不咽氣一事,結合嚴監生所處的時代給以具體分析,說明這也與吝嗇無關,這樣,也就使得中心論點得到了充分論證。在語言方麵,反問句的多次使用,也是本文的一個亮點。多次使用反問句,在做到曉之以理的同時,又做到了動之以情,可謂一石二鳥。
“瞞”字當頭,招搖撞騙
——匡超人形象解讀
《儒林外史》中的匡超人,起初也是一個心地純潔的青年,後來在社會的大染缸裏浸泡幾時,竟變作了一個“瞞”字當頭、招搖撞騙的混子。
匡超人來到省城杭州,和潘三混在一起,去幹喪盡天良、違法亂紀的勾當。後來,潘三被抓,匡超人心下想道:“這些事,也有兩件是我在裏麵的;倘若審了,根究起來,如何了得!”回到家,“躊躇了一夜,不曾睡覺”。思考的結果是“走”,去京城投奔做了給事中的老師。於是他便對妻子說要到京城裏做官,並許諾將來給妻子誥命夫人的封賞,目的呢,是將房子典出去,以便做到銷聲匿跡。他的妻子哪裏肯?匡超人便終日威逼,並請了丈人、丈母來勸。終於,妻子被送到了鄉下老家,房子被典,匡超人從省城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