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參與全球化的轉變
在全球化迅猛發展的進程中,全球治理也表現出新的發展特點和趨勢。作為國際社會的一員的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機製的姿態和角色也發生了重大的相應調整和變化,即在對待全球治理機製的態度上,從以往的消極被動向積極主動轉變;身份定位上,也從謹慎保守向開放務實轉變,從參與者向引領者轉變。
(一)從消極保守向積極開放轉變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70年代初,受到當時複雜時代背景以及外交政策的局限,中國對參與國際體係或國際機製的態度長期以來較為被動;對自身的定位上,也是將自己孤立於國際體係之外。
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末,由於剛剛重返國際社會,隨著整體國際形勢的緩和以及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恢複,中國開始有限地、被動地參與國際機製。當時對各類機製和規製尚處於懵懂不清的狀態,這個時期,中國主要以學習和適應國際體係和國際機製為主要訴求。雖然中國也參與了一些各類國際機製的會議、談判、討論,但還未真正融入到國際機製當中,對會議所討論的各類議題、治理機製的規製等問題,既不可能有話語權,也無主觀的積極參與意識。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化以及整體經濟的持續發展、全球治理的興起,中國對國際形勢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判斷,參與國際機製的態度也變得逐漸積極,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均大幅提升。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社會麵臨的新形態安全威脅越發增多,全球性問題越發突出,全球治理越發變得不可或缺。隨著經濟發展水平和整體實力的長期穩步提高,無論出於自身發展需要,還是出於發揮全球性影響的考慮,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機製的態度,變得更加的積極主動。
誠然,中國從消極被動向積極主動的轉變,不僅表現在參與態度方麵,更重要的是體現在行動中。 2015年的數據表明,在國際安全治理中,中國是聯合國維和行動中派出官兵最多的國家之一,為維和行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國際經濟治理中,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積極推動國際金融治理機製的改革與創新,提出要加強對金融體製的監管力度;在國際環境治理中,尤其是在氣候變化治理問題上,中國雖然作為發展中國家暫不承擔有約束力的溫室氣體減排義務,但是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國家,自覺、主動承擔了量化減排目標,中國政府公開聲明,到2020年,單位GDP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這些行動都得到世人正麵的肯定。
參與全球治理機製的角色轉變,既是對中國自身與國際社會的互動關係的準確把握,也是對綜合實力表達的高度自信。同時,對於當前的國際形勢,中國積極主動的姿態不僅有利於提升國際形象,也為國內的發展與建設創造了更和諧的外部環境,也有助於通過國際合作,有效地應對各類全球性問題、處理全球性治理隱患。
中國強調“以開放促改革”。一方麵,強調對外政策的開放,這與國內的改革政策相對應,開始主動融入國際社會,同時也歡迎世界範圍的新事物進入中國;另外一方麵,強調國家對外部世界的包容態度,當然也包括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機製、國際協作體係和全球治理行動——開放改革的態度,較好地扭轉了之前的保守形象。
一個維度是開放,另一個維度就是務實。務實的態度是中國認識國際社會的一個新階段,有意地避免了一些簡單的“唯意識形態”競爭的或保守或過激的反應,體現了中國對全球治理機製認識的深化,體現了切實解決問題,切實應對人類麵臨的共同問題的態度,同時,也包涵著麵對紛繁複雜的世界局勢,當遇到有爭議或爭論的問題時,既能堅持原則,方法上又擁抱適度靈活。開放務實者的角色定位,切實地幫助中國更好地融入國際社會,更容易被現有的體係所接受,更切實地解決了實際問題、具體問題。
(二)從參與者向引領者轉變
中國已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隨著中國在各種全球治理機製中參與的深度和廣度的加強,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身份和影響力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深度參與、有所作為”,中國對全球治理的參與,也從謹慎、小範圍參與,向積極、全麵參與的方向發展。
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身份,在這一時期也發生了明顯變化,由全球治理體係的融入者、建設者,成長為全球治理機製變革的推動者。同時,中國“負責任大國”的意識和身份也得到進一步彰顯,由原來的國際壓力下被動的承擔轉變為自身動力下的主動承擔、自覺承擔。較為顯著的努力包括中國積極推動和倡導全球治理機製改革,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落實,發起金磚銀行、亞投行和絲路基金建設等等,表現出自覺主動的擔當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