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更..........)
靖康三年夏,大學士黃裳在廟堂第一次提起和親之事,言道吐番地處偏遠,累年恭謹,近日又得我朝商賈資助,願出兵西征以護商道,誠實可加,請聖上和親以示恩寵。
黃裳之言一出,得到大批朝臣擁護,尤其是與商賈集團親近的幾名大臣,更是連連上書,其時大宋江南葉家幾大商賈正與吐番接觸,幾大商賈出錢,吐番出兵,打通西去天竺的商路,吐番意動,卻又提出條件,希望幾大商賈在朝堂上幫吐番說話,爭得第一個與大宋和親的屬國地位。
朝臣自然均知曉此事,裏麵牽涉到貴王泰山,看來貴王自然也是支持的,是以原本打算反對的也不多言,朝堂上意見空前一致,就是同意與吐番和親。
其實大宋自開國,還未有和親之舉,遼興宗宗真曾派劉六符等南下宋朝議割地、和親事宜,當割地的要求被北宋的談判代表富弼等人拒絕後,他們提出了與宋和親的要求。富弼借口婚姻易生嫌隙而婉言拒絕:“結婚易生嫌隙,本朝長公主出降,齎送不過十萬緡,豈若歲幣無窮之利哉?……”當時士人寧願奉上歲幣也不願和親割地,隻是如今大宋漸漸強盛,對於和親士人卻再無屈辱之感,為了說動吐番助大宋商賈打通西去天竺的經商通道,這才提起了和親之事,加之貴王很可能是默許之態,是以朝臣才沒像以往,為個芝麻綠豆之事也能吵上半日,卻是一邊倒,全部支持與吐番和親。
趙桓雖然不願,但群臣言之鑿鑿,辯駁不得,隻有緩議,悶悶不樂下朝。
……
禦花園小亭,聽得一臉鬱悶的趙桓說完始末,正悠閑自得看書的瑗瑗卻是一臉平靜,說道:“哥哥何必氣餒?嫁給番人又有什麼啦?哥哥隻管應了就是。”
趙桓搖頭道:“不成,我絕不把你送去和親!”
瑗瑗無所謂的搖搖頭,轉頭又去看書,趙桓猛地站起,說道:“有了,我去求皇叔,皇叔定會幫我的!”
瑗瑗翻著書,隨口道:“哥哥你說實話,和親對我大宋可有利?”
趙桓一下滯住,愣了半晌微微點頭。
瑗瑗道:“那你說對大宋有利之事,皇叔會反對?”
趙桓呆了半晌,緩緩坐下,口中卻強辯道:“可是你是我妹妹,是他侄女,他會忍心看你落入火坑?”
瑗瑗說道:“對大宋有利的事兒,皇叔是肯定支持的,所以啊,哥哥你就別去令皇叔為難了,再說我也沒什麼不開心的,如果我去和親是幫了皇叔的忙,那也好得很啊。”說完笑了笑,很久很久以後,皇叔是不是會想起這個頑劣的侄女?為了他所說的皇朝霸業,殖民時代的到來也曾經有那麼一點小小的功勞呢?
趙桓卻是看著微笑的妹妹,心中酸楚無限,再說不出話。
……
貴王府中,聽著葉老二慢慢述說這幾日朝局,武植的眉頭漸漸皺了起來,和親?眼前浮現出瑗瑗嬉笑的臉龐,這樣小小的孩童,尚未步入豆蔻,再過得一二年,就要送往西疆蠻夷之地?從此終生不得南歸?
“妹夫,看來這次天竺絲路是暢通無阻了,嗬嗬”葉老二的“妹夫”二字叫起來,卻是恭謹萬分,讓人聽起來感覺怪怪的,仿佛“妹夫”乃是對比自己地位高上百倍之人的稱呼,其實若不是武植硬逼,“妹夫”二字他又哪敢出口?
見武植臉色似有不快,葉老二趕緊把笑臉收起,忐忑不安的道:“此事可有什麼不妥?”
武植沉吟片刻,緩緩道:“和親之事以後莫要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