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出《史記·宋微子世家》。
八年,齊桓公卒,宋欲為盟會。十二年春,宋襄公為鹿上之盟,以求諸侯於楚,楚人許之。公子目夷諫曰:“小國爭盟,禍也。”不聽。秋,諸侯會宋公盟於盂。目夷曰:“禍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
宋襄公通知列國諸侯,請他們共同護送公子昭回齊國去即君位。諸侯當中,有的主張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幹脆就讓公子無虧繼續做國君;有的不敢得罪宋國,認為開一次大會也無所謂。不過,多數諸侯並不把宋國的通知放在心上。到了開會的日子,隻有衛、曹、邾3個小國帶了點兵車來赴會。宋襄公就領著四國的兵車打到齊國去。齊國的大臣高虎、國仲懿等全是見風轉舵以求自保的人。當初立公子無虧,說他是長子;如今眼看四國兵馬麇集城下,就改口說公子昭本來是太子。他們殺了公子無虧和豎刁,趕走了易牙,投降了宋國,迎接公子昭即位,就是齊孝公。四國的諸侯完成了這份工作,得了謝禮,就退兵回去了。
宋襄公算是成功地踏出了做霸主的第一步。接下來,他打算號召諸侯,繼承齊桓公的事業。但他生怕大國瞧不起他,就先邀約曹、邾、滕(在山東省滕縣西南)、(在山東省峰縣東)四個小國,開個會議。到了開會當天,曹、邾兩國的國君準時赴會;滕侯嬰齊遲到、子則根本沒到場。宋襄公覺得這兩個小國太傲慢了,身為小國竟不肯好好地聽大國的話,簡直是無禮。於是他擺出一副霸主的姿態,打算給他們一點顏色瞧瞧。宋襄公問滕侯嬰齊為什麼遲到。滕侯嬰齊見他一臉凝重,嚇得一哆嗦,低聲下氣地賠著不是。宋襄公瞧他如驚弓之鳥般,就有點兒過意不去;可是為了維持霸主的神氣,他將滕侯嬰齊關起來,不準他會盟。子得到這個消息,心知事態不妙,嚇得連夜啟程趕來,可是已經遲了3天。宋襄公大怒,叫罵說:“我剛提出會盟,小小一個國竟敢遲到3天,不好好處治他,怎麼行呢?”公子目夷(字子魚,宋國的相國,宋襄公的庶兄)一再阻擋他,可是宋襄公已拿定了主意。他殺了子,把他當成祭品,祭祀睢水。
宋襄公殺了子後,更妄自尊大了。被拘押的滕侯嬰齊千方百計地托人向宋襄公求情,又送了他一份很厚的禮,宋襄公才釋放了他。
就因為宋襄公殺了子、押了滕侯,前往與會的曹共公大為不滿。不到“歃血為盟”的日子,他就不告而別了。這可惹惱了宋襄公,光是會合4個小國,就已經是如此烏煙瘴氣,怎麼還能號令大國呢?宋襄公左思右想,認為要一個個地去收服小國,實在太費事了,他打算先請出一個大國來,再利用它去收服小國。但是當時楚成王已經會合了齊、魯、陳、蔡、鄭等國,訂立了盟約,宋襄公還能去聯絡哪一個大國呢?雖然秦國和晉國還沒給楚國拉過去,可是他們位處偏遠,向來不跟中原諸侯會盟。怎麼辦呢?他思索了一會兒,突然靈機一動,自言自語地說:“就請楚國出來吧!”他把這個主意告訴了大臣們,公子目夷自然竭力反對,宋襄公幹脆不理他。宋襄公打發使臣帶著厚禮去見楚成王,請他到宋國的鹿上來跟齊國、宋國先開個三國會議,商量會合各國諸侯的辦法。楚成王居然答應了。
公元前639年2月,齊孝公昭先和宋襄公在鹿上相見。齊孝公是靠著宋襄公的扶持才做了國君的,當然忘不了他的大恩,言行舉止間對他特別恭敬。過了幾天,楚成王也到了。3位國君依序就坐。宋是公爵,坐第一位;齊是侯爵,坐第二位;楚是子爵,坐第三位。宋襄公拱了拱手,說:“我打算會合諸侯,共同扶助王室。恐怕人心不齊,意見不一致,所以想借重二位的大力,一起號召諸侯,到敝國盂地(在河南省睢縣東南)開個大會,日期就定在七月吧!”然後,就請齊、楚兩位國君發表意見。齊孝公和楚成王推讓了許久,都不肯表達看法。宋襄公就說:“二位國君如果不反對我的提議,就請在通告上簽名吧!”說完,就把預備好的通告先遞給楚成王。楚成王認真一瞧,上麵除寫明會盟的意義之外,還附帶說明要學習齊桓公的辦法,開的是“衣裳之會”,最後則簽著宋襄公的名字。楚成王說:“有您簽名就夠了,就這麼發出去吧。”宋襄公說:“陳國、許國、蔡國都跟你們二位訂有盟約,所以要借重你們。”楚成王說:“那麼請齊侯先簽吧!”齊孝公為了宋襄公先把那通告遞給楚成王,心裏已經怏怏不樂了,這下再由楚成王讓給他,他就賭氣似的說:“敝國就像宋襄公手下的人一樣,沒有什麼影響力。貴國威震八方,您不簽字,事情就不好辦!”楚成王微微一笑,簽了字,交給齊孝公。齊孝公說:“我曆經顛沛流離,能保住自己的國家已是萬幸!哪兒有資格號召諸侯?有了楚國簽署就成了。”他對宋襄公的重楚輕齊耿耿於懷。宋襄公沒覺察到這一點,把齊孝公的冷言冷語當成真心話,就將通告收了起來,請他們下半年早點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