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 / 3)

朝廷每端午節,賜朝官吃糕粽於午門外,酒數行而出。文職大臣仍從駕幸後苑觀武臣射柳,事畢皆出。上迎母後幸內沼,看劃龍船,炮聲不絕。蓋宣德以來故事也。丙戌歲,炮聲無聞,人疑之,後聞供奉者雲,是日,內官奏放炮,上止之雲:“酸子聞之,便有許多議論也。上之顧恤人言如此,可以仰見聖德矣。”

奉天門常朝,禦座後內官持一小扇扇,金黃絹以裹之。嚐聞一老將軍雲:“非扇也,其名卓影辟邪”。永樂間,外國所進。但聞其名,不知為何物也。

嚐聞尚衣縫人雲:“上近體衣,俱鬆江三梭布所製。”本朝家法如此。“太廟紅紵絲拜茵,立腳處乃紅布。”其品節又如此。今富貴家佻〈亻達〉子弟,乃有以紵絲綾段為袴者,暴殄過分,甚矣!

近見洪武四年禦試錄,總提調中書省官二人,讀卷官、祭酒、博士、給事中、修撰各一人,監試官禦史二人,掌卷受卷彌封官各主事一人,對讀官司丞編修二人,搜檢懷挾、監門巡綽所鎮撫各一人,禮部提調宣尚書二人。次禦試策題。又次恩榮次第雲。洪武四年二月十九日廷試。二十日午門外唱名,張掛黃榜,奉天殿欽聽宣論。同日除授職名,於奉天門謝恩。二十二日賜宴於中書省,二十三日國子學謁先聖、行釋菜禮。第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授員外郎,第二名、第三名授主事;第二甲一十七名,賜進士出身,俱授主事;第三甲一百名,賜同進士出身,俱授縣丞。姓名下籍狀,與今式同。國初製度簡略如此。今《進士登科錄》,首錄禮部官奏殿試日期,合請讀卷及執事官員數,進士出身等第。聖旨俞允,謂之玉音。次錄讀卷、提調、監試、受卷、彌封、掌卷、巡綽、印卷、供給各官職名。又次靈三月一日諸貢士赴內府殿試。上禦奉天殿,親試策問。三日早,文武百官朝服,錦衣衛設鹵簿於丹陛丹墀內,上禦奉天殿,鴻臚寺官傳製唱名,禮部官捧黃榜,鼓樂導出長安左門外;張掛畢,順天府官用傘蓋儀從,送狀元歸第。四日,賜宴於禮部;宴畢,赴鴻臚寺習儀。五日,賜狀元朝服冠帶及進士寶鈔。六日,狀元率諸進士上表謝恩。七日,狀元諸進士詣先師孔子廟行釋菜禮。禮部奏請,命工部於國子監立石題名。朝廷或有事,則殿試移他日,謂之恩榮次第。又次錄進士甲第:第一甲三人,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幹人,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若幹人,賜同進士出身。每人名下,名具家狀。最後錄第一甲三人所對策,其家狀式,姓名下雲:“貫某府某州某縣某籍某生,治某經,字某,行幾,年幾歲,某月某日生。曾祖某,祖某,父某,母某氏。祖父母、父母俱存曰重慶,下父母俱存曰具慶,下父存母故曰嚴侍,下父故母存曰慈侍,下父母俱故曰永感,下兄某,弟某,娶某氏,某處鄉試第幾名,會試第幾名。”

予奉命犒師寧夏,內府乙字庫關領軍士冬衣,見內官手持數珠一串,色類象骨而紅潤過之。問其所製,雲:“太宗皇帝白溝河大戰,陣亡軍士積骸遍野。上念之,命收其頭骨,規成數珠,分賜內官念佛,冀其輪回。又有頭骨深大者,則以盛淨水供佛,名天靈碗。”皆胡僧之教也。

予使跡所及,曆趙、秦、伊、周四王府。朝見日,皆有宴。惟秦王親宴於承運門,品饌豐盛,餘皆長史陪宴,賓館成禮而已。聞秦王之母太妃陳氏,賢而且嚴,每朝使至,必令王出宴雲。非惟見爾敬重朝廷好言好事,亦得見聞。若在宮中,不過與婦人相接而已。實有何益,酒肴已具,必令人舁入觀之;如不佳,典膳廚役皆受撻辱。王之所以無失禮賓客者,由太妃之賢也。

各鎮戍、鎮守內官,競以所在土物進奉,謂之孝順。陝西有木,實名榅桲,肉色似桃,而上下平正如柿。其氣甚香,其味酸澀。以蜜製之,歲為進貢。然終非佳味也。太監王敏、鎮守陝西時,始奏能之,省費頗多。敏,本漢府軍餘,善蹋鞠,宣廟愛而閹之。常熟知縣郭南,上虞人。虞山出軟栗,民有獻南者,南亟命種者悉拔去,雲:“異日必有以此殃害常熟之民者。”其為民遠慮如此,因類記之。

環、慶之墟有鹽池,產鹽皆方塊如骰子,色瑩然明徹,蓋即所謂水晶鹽也。池底又有鹽根如石,土人取之,規為盤盂。凡煮肉貯其中抄勻,皆有鹽味;用之年久,則日漸銷薄。甘肅靈夏之地,又有青、黃、紅鹽三種,皆生池中。

陝西布政司,本唐宰相府。前堂屏扆後有方石池,中刻波浪紋,雲是宰相冰果之器;後堂簷下有一石池,中地稍高,四周有走水渠,雲是宰相用以割羊。又有釘官石,石理中斷釘曆曆可見,雲唐舉子以此自占。凡釘入者,終身利達;不入者不利。往往有驗雲。

“焚書隻是要人愚,人未愚時國已墟。惟有一人愚不得,又從黃石授兵書。”此《焚書坑詩》。不知何人所作,家君常誦之。坑在驪山下,即坑儒穀是也。

正統己巳,車駕蒙塵,敵勢甚熾,群情騷然。太監金英集廷臣議其事,眾囁嚅久之,翰林徐珵元玉謂宜南遷,英甚不以為然。適兵部尚書於謙奏欲斬倡南遷之議者,眾心遂決。景皇帝既即位,意欲易儲。一日,語英曰:“七月初二日,東宮生日也。”英叩頭雲:“東宮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上為之默然。蓋上所言者謂懷獻,英所言者謂今上也。意與獻陵之對正相似。珵後改名有貞。

陝西環縣界,有唐時木波、合道等城遺址,誌書以為範文正公守環時所築。嚐考之,唐德宗興元十三年二月,集方渠、合道、木波三城,邠寧節度使楊朝晟之力也。文正公或因其舊址而修築之,故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