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疆兵團與逃兵(3 / 3)

“國民黨軍隊那種不戰而退的恐慌情緒,實在使我擔心。說不定,他們很快就會從晉東北全部敗退下來”。

八路軍北上可謂後來者居上,中國軍隊玩了一把“深沉”,把先鋒部隊隱蔽在黃河以西,關鍵時刻衝上來了。

當時,侵華日軍在華北和華東所投入的兵力總數為28個師,四十餘萬人。而中國軍隊有二百多萬之眾。包括特種部隊在內,就三百萬了。就是不打“人民戰爭”,在軍隊人數上也占著絕對的優勢。

中國,不是沒有實力,亦不是沒有兵力。

從中國軍隊序列來看,其將帥可稱謂之民族精英,其軍隊大有排山倒海之勢。如此浩浩國軍,竟然眾不抵寡,節節敗退,不能不令人深思。

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在國軍這二百多個師中,占的比重顯而易見,而任務又是在敵後作戰,能在平型關出盡風頭,不能不令國人震驚。

山西東北部,依山高聳的古長城。

兩山相峙的隘口,一道青磚壘砌的雄關當路而立。

關上鐫著三個大字:平型關。

關隘上,幾位著草黃軍服、戴圓邊氈帽的軍人正向遠山眺望。

在眾人簇擁之下,一位個頭不高,身材削瘦,麵容白皙的軍人特別受人矚目。

他就是長征時原紅一方麵軍司令員、現為115師師長的林彪。

9月已進入盛夏的尾聲,長城兩邊的原野已是一片金黃,滿溝滿坡的穀子撐著沉甸甸的穀穗,等待著主人的收割。一陣陣山風吹過,帶著醉人的穀香和泥土的清香,使人胸襟大開,愜意無比。

林彪解開上衣的衣扣,時而望著遠山凝神,時而用望遠鏡左右掃巡,兩片緊抿的薄嘴唇雖然未曾開合,但一場大戰的宏圖已在他胸中勾勒出框架。

兩山夾峙,路細如腸,這是絕好的伏擊之地。

山,崢嶸險峻,層巒疊嶂,正好可隱藏我千軍萬馬。

路,蜿蜒、平緩,前道靈丘、淶源,是日軍入關的必經之地,尤其是關前至東河南鎮的十餘裏公路。路北山高壁陡,無法登攀,路南山低地緩,易於伏兵出擊。

卡住兩山,便如卡住日軍咽喉,待火力重創日軍後,路南出擊便如利刃直插心髒。

阪恒師團會如期而來麼?

他們會不詳察敵情而貿然湧入這條公路麼?

林彪轉過臉來,問六八五團團長楊得誌。

“你說,阪坦會來麼?”

楊得誌望了望身旁的副團長陳正湘,肯定地說:“我想會來的,而且肯定從這兒來。”

“為什麼?”林彪漠然地望著遠山。

“因為他們入關以後,與他們接戰的國民黨軍隊都是一觸即潰,因此他們氣焰正盛,以為平型關也唾手可得,必然直撲而來,不肯再舍近求遠的進行合圍。”

“好,你們就埋伏在路南那片叢林裏,待兩頭截斷他們的去路後,徹底包他們的餃子。”

隨行的軍人都興奮得漲紅了臉。

陳正湘揮動著拳頭說:“師長,你放心,隻要小鬼子從這兒走,我們就讓他永遠倒在這兒,抖抖咱們八路軍的威風。”

“此戰如果打勝,我將是中華將帥中的第一人。”林彪得意地了望了薄幕下的遠山。

不是林彪會打仗,而是國民黨的將領不敢打仗,尤其是在蔣介石不想抗日的時候。

曆史,把抗戰的頭功送給了林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