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連續焚屍案的記者會,在市警局最大的會議廳裏舉行。原本並不是在這裏,而是在另一間次大的會議室,但是,還不到三點半,會議室就已經客滿了,而且還不斷有記者湧進來,會場裏水泄不通,一片喧鬧。
最後,人實在太多了,隻好換到最大的會場。為此,記者會直到四點半才開始。
我和林小鏡搭出租車前來,她在車上打了電話給李英齊。可是,李英齊的手機不通,聯絡不上他。
我不由得想起——呂益強曾經懷疑過李英齊。說不定他就是主謀,已經被逮捕了。
記者會開始後,講席上一位高階警官握著麥克風向眾人致意。
這個人我在電視上常看到,隻要一有重大刑案發生,都是由他來代表市警局發言。他是呂益強的直屬長官,叫做郭乃義。
“媒體朋友們各位好,關於這次的連續焚屍案,市警局同仁經過數月努力,終於在今天上午順利破案。連續焚屍案的殺人手段冷酷異常,為了避免社會大眾多餘的不安、杜絕不法的有心人士模仿此案行凶,混淆警方偵辦方向,因此,先前懇請記者朋友們協助封鎖相關訊息。在此也謝謝各位的全力配合。
“相信大家都很關心本案的來龍去脈,現場也有許多記者朋友們對案情細節並不了解。市警局在此將會一一說明。連續焚屍案的第一樁,發生在去年十一月三十日深夜的士林區,死者是某私立大學的女學生許卿怡……”
站在會場的最後麵,我聽見有幾個記者竊竊私語,在談論警方封鎖案件訊息,並不是怕社會恐慌或有人效仿,而是彼時選戰正熾,執政者不希望太嚴重的社會事件轉移了政治訴求的焦點——看來,即便已經破案,八卦也不會少。
郭乃義口齒清晰洪亮,客套話很多,配合投影片的放映,談到很多許卿怡案的偵辦細節,卻不直接宣布凶手的名字,故意吊足記者的胃口。
我猜想,大概是市警局先前受不了媒體的私窺暗訪,現在來一記回馬槍。
一旁的林小鏡,撥了好幾通電話,還是等不到李英齊來接。
我引領探看會場裏的記者,既沒看到簡克雄,也找不到呂益強。百無聊賴之餘,等了許久,終於等到郭乃義把三樁焚屍案的始末都講完了。
“三名死者無論從年齡、居住地、職業來看,除了全是女性以外,並沒有找到現實生活的共同點。然而,由於她們都有上網習慣,要找到這個名為‘火象星座’的殺人魔,我們的著眼點隻能從網絡下手。
“火象星座的殺人手法,總共分為三個階段。首先,透過網絡尋找特定條件的被害者,搜集她們的生活作息、交友狀況及興趣嗜好,借以找出切入點,並根據個別的切入點,以數種不同的線上身份接觸目標,了解目標的內心世界,以及下手的可乘之機。
“其次,取得被害者的個人資料。利用黑客技巧,收集她們的網絡傳輸資料,破解信用卡號碼、地址、電話號碼……,並親身前往她們的住處附近予以監視,甚至刻意地進行麵對麵接觸,了解她們的生活習慣。
“最後,直接前往目標家中潛伏,伺機動手,殺人焚屍。
“關於焚屍手法,各位可以看到投影片,是利用‘燈心效應’——將屍體徹底毀滅。如此做法,顯示了凶手殘虐的性格,也顯示了他和被害者之間深刻的仇恨。毀屍後的現場,看似人體自燃現象,更展現了凶手有意誤導警方、自以為絕頂聰明的心理特質。
“待辜明卉案發生後,凶手突然消失無蹤。網際網絡是個廣大的虛擬世界,我們的追查進度也陷入困境。一直到四月底發生第四樁案件,案情才綻露曙光。”
郭乃義放下麥克風,喝了一口水。台下的記者好像柵欄裏的餓狼,差一點兒要撲上來。
“辜明卉的弟弟——辜明孝遭人擊昏、淋上汽油點火,經急救仍回天乏術。”警官繼續下一個話題,“這種殺人手法和前三樁明顯不同,但我們認為,凶手很可能急於殺害辜明孝,才使用了其他方法。
“第一目擊證人周培巨,是我們首先懷疑的嫌犯。他出現的時間、方式均不自然,不僅有輕微的精神異常,也有縱火記錄。經過鑒識組同仁的努力,在現場地上的火柴紙盒找到周培巨的指紋。隨後,他也招供了。他確實是火象星座的共犯。
“然而,周培巨隻承認點火引燃汽油,不承認擊傷辜明孝。也就是說,火象星座預先擊傷了他,卻沒有點燃汽油。值得注意的是,現在也找不到符合傷口的鈍器。
“周培巨的證詞很可能是真的。如果他記得藏好石塊,就不可能忘記拋棄火柴盒。而且,我們還在泥濘的地上,找到一組不知道主人是誰、不太清晰的破碎腳印,有可能跟案子無關,也有可能真的是火象星座留下的。
“接下來,輪到我們傷腦筋了——火象星座為什麼要找共犯?假使他已經擊昏辜明孝,為何不親自下手點火,反而要煞費苦心等共犯出手呢?
“周培巨說,他是網絡上遇見火象星座的。火象星座利用他對火焰魔法的興趣,邀他參與人體自燃案。早在今年二月,周培巨即已接受火象星座的請托,開始盯上辜明孝了。
“因此,我們初步判斷,火象星座之所以讓周培巨成為共犯,就是希望周培巨能為他頂下所有的罪名。這樣的如意算盤無效,周培巨在我們突破心防後,就和盤托出了。
“接下來,我們開始勘查、過濾火象星座和周培巨的網絡聊天記錄,循線找到火象星座的聯機地址源頭!”
在座的記者們終於忍不住了,紛紛開始搶先爭奪發言權,會場立即人聲鼎沸。
“事實上,以火象星座的名義上線的這部電腦,是屬於一個女人的!”
郭乃義洪亮的聲音遽然蓋過記者們的吵鬧聲浪,令現場的氣氛瞬間凍結了。
“這名女子,叫做曾玉尋!”
很快隨之而來的,則是場內聽眾的議論紛紛。對關心連續焚屍案的人而言,這是一個全然陌生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