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儀主編:《文學概論》,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錢鍾書:《宋詩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

啟功:《漢語現象論叢》,中華書局2000年版。

啟功:《詩文聲律論稿》,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版。

佛雛:《王國維詩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李澤厚:《美學論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版。

彭會資編:《中國文論大辭典》,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錢中文:《走向交往對話的時代》,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錢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學論》,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錢中文:《錢中文文集》,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王春元:《文學原理·作品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年版。

杜書瀛:《文學原理·創作論》,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

杜書瀛、錢競主編:《中國20世紀文藝學學術史》,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

王向峰:《〈手稿〉的美學解讀》,遼寧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王向峰:《現代美學論稿》,遼寧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童慶炳:《文體與文體的創造》,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童慶炳:《童慶炳文集》,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童慶炳:《文學概論》,紅旗出版社1984年版。

童慶炳:《文學審美特征論》,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童慶炳:《維納斯的腰帶:創作美學》,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

童慶炳:《文化詩學是可能的》,《江海學刊》1999年第5期。

童慶炳:《根植於現實土壤的“文化詩學”》,《文學評論》2001年第6期。

童慶炳:《“文化詩學”作為文學理論的新構想》,《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童慶炳:《重建·隱喻·哲學意味——曆史文學三層麵》,《社會科學輯刊》2006年第6期。

王元驤:《綜合創造之路》,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王元驤:《審美反映與審美創造》,杭州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王先霈:《文藝心理學讀本》,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王先霈:《圓形批評與圓形思維》,陝西師大出版社2000年版。

李衍柱:《馬克思主義典型學說概述》,山東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

程正民:《程正民自選集》,山東文藝出版社2007年版。

朱立元:《理解與對話》,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朱立元主編:《新時期以來文學理論和批評發展狀況的調查報告》,春風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

孫紹振:《文學性講演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黃藥眠、童慶炳主編:《中西比較詩學體係》,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版。

古風:《意境探源》,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

餘秋雨:《藝術創造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劉再複:《雙典批判——對〈水滸傳〉和〈三國演義〉的文化批判》,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版。

暢廣元:《主體論文藝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

李壯鷹:《詩與禪》,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顧祖釗:《藝術至境論》,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

陶東風:《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陶東風:《中國當代的文化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陶東風主編:《文學理論基本問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陶東風:《日常生活審美化和文藝社會學的重建》,《文藝研究》2004第1期。

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編:《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

佛雛:《王國維詩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羅鋼:《曆史彙流中的抉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羅鋼、劉象愚:《文化研究讀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羅鋼:《意境說是德國美學的中國變體》,《南京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

羅鋼:《眼睛的符號學取向》,《中國文化研究》2006年第4期。

羅鋼:《學說的神話——“中國古代意境說”》,《文史哲》2012年第1期。

羅鋼:《七寶樓台,拆碎不成片段——王國維“有我之境,無我之境”說探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年第2期。

李春青:《論文化詩學的研究路向——從古今〈詩經〉研究中的某些問題說開去》,《河北學刊》2004年第5期。

劉慶彰:《文化詩學的詩學新意》,《文藝理論研究》2000年第2期。

陸梅林、盛同主編:《新時期文藝論爭輯要》,重慶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