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危機是由於世界經濟或各國經濟受到石油價格的變化,所產生的危機。1960年12月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立,主要成員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南美洲的委內瑞拉等國,而石油輸出國組織也成為世界上控製石油價格的關鍵組織。自從石油時代開始以來,全世界已燒掉約8000億桶石油。據估計,約有1萬億桶到1.6萬億桶石油埋藏在可以廉價開采的地層中。按目前世界石油消耗速度看,1.6萬億桶石油大約60年就會消耗光。而且世界石油消耗速度並未停滯,而是在逐年增加。目前全球每天消耗石油量已達7100萬桶,幾乎每年增加2%。以每年這個增加數字計算,到2010年,全世界將消耗掉從經濟到技術上都容易開采的全部石油的一半。地球上的石油到底還能供人類用多久?隨著一次又一次的石油危機的出現,人類開始越來越關注這個問題了。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其成員國阿拉伯在當年12月宣布收回石油標價權,並將石油價格由原來的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價猛然上漲了兩倍多,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持續三年的石油危機對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衝擊。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
1978年,在世界第二大石油輸出國伊朗的政局發生了劇烈的變化的情況下,再一次引發的石油危機。從1978年底至1979年3月初,伊朗停止輸出石油60天,這造成了油價動蕩和供應的緊張。與此同時,又爆發了兩伊戰爭,全球石油產量受到了嚴重影響,從每天生產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隨著產量的劇減,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這種狀態持續了半年多,這次危機成為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西方經濟全麵衰退的一個主要原因。
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以後,伊拉克遭受國際經濟製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應中斷,國際油價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點。美國、英國經濟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長率在1991年下跌2%。為此,國際能源機構啟動了緊急計劃,每天將250萬桶的儲備原油投放市場,以沙特阿拉伯為首的歐佩克也迅速增加產量,並使世界石油價格逐漸穩定下來。
除了這三次大的石油危機外,2003年國際油價也曾暴漲過,原因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發生暴力衝突,中東局勢緊張,造成油價暴漲。這幾次石油危機對全球經濟都造成了嚴重衝擊。可見,石油資源在國計民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是社會發展和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資源。石油、天然氣等是重要的能源資源。在現代社會,如果沒有了能源,一切現代物質文明也將隨之消失。冷戰結束以來,全球麵臨經濟發展與能源緊缺的雙重壓力。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人口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短缺已成為世界性問題,能源安全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也正是由於石油在人類社會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國對全球能源資源的爭奪,正在塑造著新的戰略聯盟,而舊有力量也將被重新洗牌。
誰來為石油危機買單?
石油價格為何一漲再漲?
全球為何一再出現石油危機?
石油爭端緣何不斷?
從近幾十年來國際關係的現實可以看出,石油資源已經成為國家間發生戰爭和衝突的主要因素,特別是謀求對石油資源的控製成為國際鬥爭的焦點之一。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巴以衝突,非洲一些國家的內戰、日本阻撓中俄“安大線”石油管道項目,以及涉及中國主權的南沙群島問題等等,在這些問題背後無不存在著深刻的能源因素。過去半個世紀中,由石油引發的衝突已經有無數起,並且大多數還演變為武裝衝突。伴隨著石油資源的緊缺,能源對經濟發展的製約作用也將更加突出,以各種形式出現的全球能源爭奪戰也將愈演愈烈。
國際油價大幅上漲
2004年,國際油價不斷上漲,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在2004年1月初,紐約商品交易所石油期貨價格為每桶32美元左右,而到了10月,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居然達到了每桶55.67美元,漲幅達73%!這給世界經濟發展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算,油價每上漲5美元,將會使全球經濟增長率下降約0.3個百分點。不斷攀升的油價給消費者帶來了影響,使家庭在能源支出方麵大大增加,而不得不削減其他開支。油價持續上揚還使得企業成本增加,盈利空間縮小,尤其是航空、汽車等領域的企業,受之影響更大。在居高不下的油價麵前,盡管亞洲經濟增長沒有明顯的減緩,但由此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已顯而易見,亞洲經濟潛伏著滯脹的危險。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首次爆發石油危機後,民眾第一次意識到石油短缺所帶來的嚴重後果。今天的中國同樣遭遇了史無前例的“石油危機”。
2004年,高昂的油價問題似乎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石油危機給我們帶來的威脅絕非危言聳聽。在2004年下半年國際油價不斷攀升的3個月中,中國僅進口石油一項的外彙損失就高達3億美元。甚至有專家預言,中國的現代化之路將因能源短缺而被迫中斷。石油儲備將是一個昂貴的過程。為維護國家石油安全,中國正在有計劃地建立石油儲備製度,逐步發展和完善符合中國國情的戰略石油儲備體係。中國四大戰略石油儲備基地已經開建,分別為浙江鎮海、杭州灣附近、山東黃島、廣東大亞灣。整體體係分為兩個方麵:一個是建立石油儲備基地的硬儲備;另一個是通過參與國際原油市場操作,達到套期保值的軟儲備。
美國能源信息部發布的“2007年12月份短期能源前景”報告顯示,預計全球兩年原油的平均需求量將達到創紀錄的8716萬桶/天,在兩年的水平上增加138萬桶/天,增幅為1.6%。此前一月預期為增加146萬桶/天,預期增幅為1.7%。
報告還預計,美國2月原油需求為2100萬桶/天,比以前原油需求高24萬桶/天,增幅為1.2%。預計美國兩年原油需求增幅為0.3%。全球兩年第一季度原油需求預期平均將達到8744萬桶/天,比兩年同期增長2.1%,美國兩年第一季度原油需求預期比一月之前的預期增加3萬桶/天,比去年同期增長1%,達到2099萬桶/天。這些驚人的數字,無不在向人們警告,人類將會麵臨能源危機。
……
人類對能源的爭奪戰,使世界麵臨著能源危機。從石油資源的供求分布來看,“不平衡”一詞可點破其中的根本特征。也正是由於這種不平衡,才從根本上導致了國際上各種因石油問題而產生的糾紛甚至是戰爭。
縱觀全球,因石油問題而引起的戰爭和地區紛爭愈來愈多,如美國借口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對伊發動軍事行動,就是一個明證。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石油資源不斷走向枯竭,幾十年後,使用石油將成為曆史。今後國際石油市場將充滿更多的變數。世界能源危機是人為造成的能源短缺。石油的蘊藏量也並不是無限的,容易開采和利用的儲量已經不多,剩餘儲量的開發難度越來越大,到一定限度就會失去繼續開采的價值。在世界能源消費以石油為主導的條件下,如果能源消費結構不改變,就可能會引發能源危機。
石油價格的上漲,最後都將影響到終端消費品上,通貨膨脹的上升將會抬高中央銀行的利率,從而使企業的財務成本增加,加劇經濟蕭條。石油價格上漲是一場陰謀,從國際方麵來看,油荒被人為誇大。隨著美元的持續下跌,世界範圍的貨幣泛濫,導致以石油為代表的實物資產接連跳空上漲。
在人類對石油能源的無休止的掠奪下,在不久的將來,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最終都會麵臨石油危機。
自從20世紀50年代以後,石油危機的接連爆發,對世界經濟造成巨大影響,並開始引起國際輿論對世界“能源危機”問題的關注。因此,地球是“不平”的,石油能源危機是不爭的事實。許多人甚至預言:世界石油資源將要枯竭,能源危機將是不可避免的。麵對危機,我們人類如果再不做出重大努力去合理地利用和開發各種能源資源,那麼人類在不久的未來將會麵臨能源短缺的嚴重問題。
地球“發燒了”
地球變得越來越熱了,即使在冬天也不覺得寒冷。可以說,現在人類所處的氣候點是近一萬年來最高的。每個生存在地球上的人都像發燒了!不,不是人類發燒了,而是我們的家園——地球“發燒”了。
地球“發燒”了,也許很多人都會笑說荒唐,但這卻是不容忽視的事實。——病因就是“溫室效應”。在我們周圍的大氣中,有一些氣體叫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等。這些氣體就像罩在地球外麵的“溫室”:它們讓太陽輻射自由通過,卻大量吸收地麵反射或散發的輻射——輻射的能量進來容易出去難,這使地球表麵溫度上升,此過程可稱為“天然的溫室效應”。但由於人類活動釋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結果讓更多紅外線輻射被折返到地麵上,加強了“溫室效應”的作用。於是,地球就發燒了。
在幾十年前,《紐約時報》的記者還曾撰文嘲笑“全球變暖”是無稽之談。但是幾十年後的今天世界各大媒體無不關注這一現象,那些頭版頭條上無不充斥著“全球變暖、冰川融化、暴雨、幹旱、災難、損失”等字眼,全球變暖的事實已不容忽視。各種自然災害的發生不斷敲響著全球變暖的警鍾。
全球變暖——人類惹的禍
在南太平洋上有一個叫做圖瓦魯的島國。這個島國位於夏威夷與澳洲之間,由環狀珊瑚島組成。然而,這個素有“南太平洋珍珠”美譽的島國,因為受到溫室效應惡化造成全球暖化、海平麵持續上升的威脅,已經發出亡國警號了!海浪嚴重的侵襲著圖瓦魯的海岸線,水水土侵蝕日益嚴重,很多的島民都被迫不斷往高處遷移,甚至淪為“氣候難民”,大歎:“何處是我家?”
美國加州有世界著名的馬裏布海灘,這是社會名流、衝浪高手和心懷夢想的人喜歡的地方。然而科學家預測,到本世紀末,也許海灘上會隻剩下為抵擋太平洋浪潮所築的石牆。
……
這些現象都不是個例,人類世界因為全球變暖問題已經麵臨著極大的生存威脅。麵對災難,人類不禁要問:“誰來為全球變暖買單?”科學家對此眾說紛紜,至今仍無一個確切的論斷。但是綜合起來不外乎於兩個觀點:一是自然原因,太陽黑子的周期與地球溫度上升的時間是同時發生的。二是人為原因,據權威人士的研究,越來越多的科學論證,趨向於人類的行為是全球變暖的首因。
關於人類活動導致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1896年,瑞典科學家斯萬特·阿爾赫尼斯就對燃煤可能改變地球氣候做出過預測。他研究發現,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成倍的增加時,全球的氣溫將會升高5~6℃。在此之後,又有眾多科學家就此做了研究。1957年,瑞威拉等在美國發表了關於增加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可能產生氣候變化的論文。同年,美國夏威夷觀象台開始進行二氧化碳濃度觀測,從而正式揭開了人類研究氣候變化的序幕。
大氣層被破壞是造成地球變暖的主要原因。大氣是包圍地球的空氣層,它由氮、氧、氬等多種氣體組成,當太陽透過空氣時太陽輻射能受到它們不同程度的削弱,形成了目前這種平衡狀態的地球氣候係統,人類也已經適應了這種狀態。但上世紀以來,由於工業的迅猛發展,大量的石油化學燃料的燃燒,數以億噸的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氣中,每年的排放量高達數十億噸,再加上綠色植被的被破壞,森林被大量砍伐,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得很快,打破了這種平衡的狀態。導致地球變暖,災害頻發。1860年以來,全球平均溫度升高了0.6±0.2℃。近百年來最暖的年份均出現在1983年以後。20世紀北半球溫度的增幅是過去1000年中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