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媽媽突然把我叫到電腦前,激動地對我說:“蔣曉博!我找到了一首歌,很適合你唱。”她停了一會兒,又說:“今天我偶爾在網上找到了這首歌,便把它放給同事們聽,同事們聽了以後,驚訝地說:‘這是不是你們家蔣曉博唱的呀!真好聽!’我也吃了一驚,沒想到同事們會把你和那位歌手的聲音搞渾!我還沒來得及開口,媽媽又搶了一句:“這首歌,你一定要學會……噢,對了,那是首英文歌,叫《Danny boy》,我同事都說你適合唱這首歌……”這下可好了,我預感到接下來的幾個月日子會不好過。
可當媽媽把那首歌放給我聽後,我就喜歡上了。那首歌創作得十分出色,將淒涼、悲傷、高亢、期待……這麼多的感情完全融入歌中,從那一刻起,我也情不自禁地下了一個決心,我一定要把那首歌學好!
媽媽把英語歌詞複印下來,每天讓我讀一段,有些英語單詞我還不認識,就翻翻字典慢慢地學習。一星期下來,我讀得滾瓜爛熟,接下來就是背了,我討厭背,可一想到那首歌的美妙的旋律,我便忍了下來。最後,我確確實實地把它背下來,可我的語速還是有點慢,讓人聽了昏昏欲睡,還有一些停頓,這是我最大的缺點。在我唱歌的時候,如果有疙瘩,那就要出大洋相。媽媽讓我每天晚上背三遍,背了以後,如果有不足的地方,媽媽就會向我指出,並讓我把那個有問題的地方讀十遍。終於,我能把歌詞背得滾瓜爛熟了。
最後,我要進入最後一道工序了:跟著伴奏帶學唱。媽媽播音樂,讓我先哼哼看。我哼了哼音色還不錯,可我的語速總是跟不上它的節奏。我把語調加快,可當我“唱完”時,音樂才播到一半呢!每次的語速偏快或者偏慢了,媽媽都會把原來的音樂給我放一遍,讓我聽聽別人是怎麼唱的,再糾正我的錯誤。
後來,我開始拿著話筒,在媽媽的床上走來走去,一邊走一邊唱,像一位小演唱家。唱完了,真過癮!
那首歌在三個月後,終於走出了家門,上了真正的舞台,我一唱,評委們紛紛驚歎。不瞞你說,這首歌使我有一天還上了飛機,走進了中央電視台。
媽媽把我唱的這首歌錄下來,得意洋洋地放給同事們聽,她的同事們卻說:“哼,這次可瞞不過我,是那個原唱者唱的,是吧?”
我對《匆匆》的一點看法
《匆匆》是出自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筆下的一篇作品。這篇文章讓我們懂得時間的寶貴,樹立珍惜時間的意識。文章結構嚴謹,中心明確,語言精練。毫無疑問是多數人眼中的不朽之作。
我認為自己的確有些猖狂,像我這等無名小輩,膽敢去評價大文豪的文章,但是我認為如果不把心中的困惑說出來,久久地堵在心裏,這必然是不好的。我不指望你們的想法是和我一樣的。這隻是我個人的想法而已。
的確,這篇文章是寫得不錯,不過我的看法是,裏麵的有些語句有點過於消極,比如這一段:“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這句話讓我聯想到我在這飛快的時間中長大,然後走向衰老,過了花甲之年,古稀之年……最後走向了死亡。我對死亡的恐懼油然而生,我開始害怕地想到:“死亡的時候,會不會十分恐怖呢?”
接下來就是這一段:“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裏,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裏的我能做些什麼呢?隻有徘徊罷了,隻有匆匆罷……”看到這一句,我對生活的信心削減了不少:“人活著幹什麼呢?幹一切事情都是徒勞的,幹出了一番事業,即使有了名望,有了財富,甚至是快樂,最後又能得到什麼呢?又有什麼意義呢?最後還不是赤裸裸地離開這個世界嗎?
我知道我所表明的這些與本文的中心沒什麼關聯,但我確實要說一句:“在生活中還是快快樂樂地麵對現實,享受生活的每一個過程吧!”
冬夜歸家
放學人人俱歸家,
駛車歸巢走地滑。
家中做詩天已晚,
一天歸順夢裏霞。
食堂監督員
我們排著隊,匆匆地走進食堂。
在喧鬧的食堂裏,我們飽餐一頓準備離開的時候,就看見有幾個身影在餐桌邊來回巡視著。他們如幾隻正在覓食的鷹,在同學們吃剩的飯碗前盤旋。忽然,其中一隻“鷹”的眼睛一亮,像是鎖定了目標。接著對著一個同學大聲喊:“給我站住!”那同學一聽,愣了神兒,戰戰兢兢地回過頭,之前那個同學又嚴厲地斥責他說:“回去,把飯吃幹淨!”那同學沒辦法,隻好乖乖地坐到位子上,把飯給吃完。
那些同學就是我們班的食堂監督員。
有一天,紅老師批評我們吃飯總是不老實,而且還剩下了一大堆的菜,十分不愛惜糧食。為此,紅老師派了這一撥人來進行監督。當我們剛把飯吃完,他們就從位子上一躍而起,開始檢查有誰沒有把飯吃完。如果發現了,食堂監督員就立刻把那位不珍惜糧食的人追上,嚴格地督促他把飯徹徹底底地吃完。直到全部檢查完了,不再有漏網之魚,他們才算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跑到教室學習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