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04��潘漢年同誌是我黨曆史上一位帶有傳奇色彩的傑出人物。他不僅是一位秘密戰線上功勳卓著的不屈戰士,同時又是一位在統一戰線工作中貢獻突出的優秀代表。
然而,潘漢年同誌充滿英雄色彩的革命鬥爭曆史,卻被黨內的某些人人為地顛倒了。一夜之間給他強加上了“內奸”、“特務”、“反革命”等莫須有的可怕的罪名。由於所謂“潘案”自始至終都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所以使得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兒子——潘漢年同誌遂由傳奇而變為神秘了!
把潘漢年同誌這傳奇則又神秘的悲劇生涯,比較真實地―時下也隻能是比較真實地告訴今天的讀者,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這就是筆者寫作這部《功臣與罪人―潘漢年的悲劇》的主要目的。
潘漢年同誌的一生是極其豐富多彩的。他在我黨曆史h的建樹也是多方麵的。更為重要的是,他還在自己營造的監獄、勞改農場中關了二十多年,並以特殊犯人的身份經曆了各種運動的洗禮,終被這人為的煉獄之火化為了灰燼。如果放筆寫來,一定會寫出一部洋洋百萬言的大傳。
但是,我沒有去寫這樣一部大傳。誠如我這部拙作的名字《功臣與罪人》所界定的內容那樣:潘漢年同誌一生中有哪些功變成了罪?進而使讀者知道功臣又是如何變成“罪人”的。因此,我僅選取了潘漢年同誌多姿多彩的人生中那些使其變成“罪人”的功績。為了使讀者對潘漢年同誌一生有個全麵的了解,那些沒有爭議的豐功偉業,就隻好放在有關的段落中一筆帶過了。
潘漢年同誌正因為是一位帶有傳奇色彩的傑出人物,他有很多真實的傳奇事跡被他帶走了;而他作為“罪行”交待的那些“傳奇”事件,很自然地蒙上了層違拗自己心願的偽裝;至於那些“同案犯”的所謂檢舉和揭發,就更不足以為憑據了;就是在潘漢年同誌平反昭雪之後,他的一些忠誠於曆史的戰友和部屬寫的回憶文章,也由於寫作者的局限,甚至是親曆的事情,也因往事如煙而遺忘,或因年代久遠而出錯……因此,若想寫出一部潘漢年同誌的信史傳記是十分困難的!
因此,我決定寫這部拙作的視角和筆觸,不是刻意去求征史實的真偽,而是在比較真實的史實基楚上,有意去探尋潘漢年同誌這個特定的曆史人物的心路曆程,使得讀者能從潘漢年同誌的心路曆程看出他的悲劇性格,進而從他的悲劇性格的形成,去追思產生潘漢年同誌的悲劇的特定時代的悲劇。為此,這本拙作對已經行世的某些專著、回憶文章中的明顯差錯就略而不提了。我隻運用自己經過考證―或史家們經過考證已有定論的史實,服務於拙作既定的命題:《功臣與罪人》。自然,這些經過考證的.史實依然難免有假,隻好留待日後修定時再一並改過。
這部拙作正因為是側重寫潘漢年同誌的心路曆程,自然就要在史實的基楚上花很多筆墨去分析―甚至是推斷其內心的活動。而這些又是寫評傳的大忌。另外,為了增加拙作的可讀性,筆者把某些史實產生的時代氛圍進行了渲染;把某些冗長的回’憶改寫成了對話。而這些更是史家作傳所禁忌的。好在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文無定法”之說,況且我又不是為潘漢年同誌寫政治評傳,我走的這條路是自應行得通的。
另外,為了寫出一個七情六欲俱全的活生生的潘漢年同誌,同時也為了使讀者永遠記住時代的嬌女―以父親的銀行為依托進行情報工作,最後瘋死在井崗山西麓的勞改茶場中的董慧同誌,拙作第三部從《矢誌不渝的情操》―記潘漢年和董慧落筆。這不僅使讀者可以更為全麵地窺視潘漢年同誌的靈魂,而且還能從潘漢年和董慧的悲劇中看到人類最可寶貴的東西―信任和理解,友誼和愛情。然而由於這部拙作的命題所界定,著筆的重點還是在潘漢年同誌的身上,這是應當向讀者說清的’。
在寫作《功臣與罪人―潘漢年的悲劇》一書的過程中,參閱了大量的中外有關的專著、史料和回憶文章,還錄了一些本屬於其他學者研究的成果。有的指出引文的出處,有的化入拙作的行文之中,這都是筆者應當說明並感謝的。
拙作脫稿後,曾請俞紀民同誌審讀,並在文字上作了一些編輯加工,在此一並表示感謝。
作者
1992年歲末於京城萬壽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