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情景故事

小張是剛踏出校門的大學生,今年他找到了一個不錯的工作單位,但是工作不到半年,他卻鬱悶透頂,因為他總是不敢與領導和同事講話,正因為如此,他常常覺得自己非常壓抑。小張本身就是一個比較靦腆的人,一般跟陌生人說話聲音都會很小,如果別人沒聽清楚就會臉紅,顯得手足無措,非常不安。但是沒有參加工作之前,小張覺得一切都還好。雖然不是特別熱情的人,但是總還是能交到朋友。隻是現在到了工作單位,不知道為什麼,一上班,一看到人就會覺得有些害怕。小張說:“我從來不敢和同事們交往,因為害怕他們發現我的不自在。其實我很希望跟同事搞好關係,但是總覺得非常別扭,我怕自己要跟他們刻意接近會更別扭。為了不讓大家的關係更差,我隻好忍著自己這種局促的情緒。反正現在還可以跟同事們打個招呼什麼的,如果跟他們的關係搞不好,那我跟大家的關係會更僵,連招呼也不敢打了。我也知道要學會適度的表達,可是我就是學不會,我隻是想要改變現在這種狀態。”

問題分析

小張在社交中表現為緊張局促,常伴有回避行為,犯了“社交恐懼症”。因為他經常把自己內心的不滿壓抑下來,所以他的沉默導致同事對他的漠視,而他又認為是外界充滿敵意。此外,他剛轉入新的環境,不能很好融進去,就變得越來越壓抑。建議小張與朋友和親人要多加溝通,不要壓抑自己的情緒,而是需要和社會進行正常的接觸,讓一切交往都變得自然而然。如果對自己的情緒過分壓抑,反而會引起新的心理隱患。

社交講堂

每個人都有交朋友的願望,希望自己的朋友越多越好,這也成為了社交的需要。每個人都是人類社會群體中的一員,要想在這個大家庭中很好地生存,就要學會社交之道。

其實,人們並非天生就討厭社交的。隻是往往對自身存在的某種社交障礙缺乏清醒地認識,因而在社交中難以做到左右逢源。年輕人在社交之路上遭遇阻礙,大多數是因為個人的心態沒有擺正。害怕與人接觸,不敢到人多的場合去,不敢當眾發言,不喜歡別人幹涉自己的生活,等等,這些不良的心態若長期發展下去就會形成嚴重的社交心理障礙。年輕人常表現的社交障礙有以下幾類。

靦腆

在人際交往中,拘謹羞澀、眉低臉紅、說話聲小、表情緊張等特點都可以看作是靦腆的表現。靦腆的人在與人初次交往時,對談什麼話、怎樣保持目光接觸,都感到為難、不自在。這些人不善於言表,尤其在人多的場合,咕噥半天也表達不出自己的意思,讓人著急甚至引起誤解,成為社交的一大心理障礙。

天生膽小內向,怕在人前出醜,有損自己的麵子,不夠自信,思想保守,等等,都是形成靦腆的原因。作為年輕人,過於靦腆容易使你喪失進取的機會,失去許多本可以交得很好的朋友,錯過上司或老師賞識你的可能性,漏掉施展才華、發揮才能的時機等。

因此,建議性格靦腆的人:首先,要“解放思想”,跟上時代的步伐。拋棄那些封建教條和呆板的古訓,要做超脫的一代,成為一個灑脫的人。其次,在人前鼓起勇氣,自我鼓勵。隻要多給自己壯膽,多給自己鼓勁,隨時注意調整好自己的情緒,靦腆就會被克服。在與人交談時,訓練自己看對方的眼睛,讓人感覺到你是一個坦誠而又自信的人,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當交流受阻時,可以問些開放性的問題,如“你是怎麼形成這種愛好的?”等。輕鬆隨意的話題能夠表達你的友好,也可將注意力集中在對方,而不是自己身上。

消極

消極是影響交際的第二大心理障礙。有消極心理的人常常說:“如果我能像某某人那樣就好了!”這樣的人不僅僅為未來的社交道路無端地憂慮,還總是讓過去交際關係的失敗和失意的陰影所籠罩,在心裏不隻一次地重溫昔日的打擊所帶來的傷痛,無止境地幻想著不可能的事,從而頹喪失落。有這種消極心理的人,往往拿自己的缺點與別人的優點去比較,結果越比越沒有信心,越比較越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最後深陷苦悶憂鬱中難以自拔。“我還不夠好!”

每個人都希望有用武之地,將自我最完美的一麵呈現在別人麵前,希望成功、被重視、有運氣,希望自己聰明、漂亮、處變不驚,其實這種想法是不現實的。這種“完美”追求隻能帶來無盡的失望和自我貶值。

“人性非常醜惡!”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曾將與人的一次不愉快的相處的經驗廣泛化、擴大化,這樣一來使得人們在與人的再次接觸中有了先入為主的壞預想,當情況極端化以後,就會對整個人性產生了懷疑。其實,這隻是自己的偏見和意氣在作怪。

有消極思想的人,無論成功或失敗,總會暗地存在一種否定性的思考,這種思考方式往往會影響社交的質量。所以,你與人交往的時候,千萬不要盡想那些曾遭失敗的事情,這是非常重要的。你要盡量用肯定語來代替否定語並不時地激勵自己,若能做到這些,你自然就會具備積極行動的姿態,在人際交往中充滿自信,這對於你進行成功的社交活動至關重要。

社交恐懼症

你不可避免地要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而社交是展示風采的重要方麵,可能需要和重要人物交談,在公眾場合發表你的觀點,出現在談判、酒會、晚宴等各種社交場所。但是,你總是不由自主地退卻,或硬著頭皮去了,卻因表現失態而讓好機會白白溜走。你懊惱、後悔,可當下一個機會出現的時候,你又開始膽怯、猶豫、心慌、手顫,久而久之,自信心在一次次窘態中消耗殆盡。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社交恐懼症。

對於許多剛離開家門步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結交新的朋友、融入他人的社交圈子是一種心理上的挑戰。一開始總有一些手足無措的感覺,不知道怎樣做才能和大家打成一片。

其實,人的交往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後天環境的熏陶和有意識地培養下形成的。為了遠離社交恐懼,你可以采取以下幾種積極的方法:

第一,不否定自己,不斷地告訴自己:“我是最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

第二,不苛求自己,能做到什麼地步就做到什麼地步,隻要盡力了,不成功也沒關係。

第三,不回憶不愉快的過去,過去的就讓它過去,沒有什麼比現在更重要的了。

第四,友善地對待別人,助人為快樂之本,在幫助他人時能忘卻自己的煩惱,同時也可以證明自己的價值存在。

第五,找個傾訴對象,有煩惱就一定要說出來,找個可信賴的人說出自己的煩惱。可能他人無法幫你解決問題,但至少可以讓你發泄一下。

第六,每天給自己10分鍾的思考時間,不斷總結自己才能夠不斷麵對新的問題和挑戰。

第七,到人多的地方去,讓不斷過往的人流在眼前經過,試圖給人們以微笑。

勵誌大師卡耐基曾說:“一個成功的因素,歸納起來15%得益於他的專業知識,85%得益於良好的社交能力。”不管你願不願意,人生於天地之間,為人處世在所難免。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凡夫俗子,也不管是工商巨賈,還是平民百姓,都需要社交。因此,成功地社交,就成了每一個人必須掌握的生存立世之本,每一個人都沒有理由逃避它。

去梯言——

人一旦在心理上對社交有所抵觸、有所排斥,就很難順利實現社交的成功,久而久之,就會對社交形成逃避的思想。因此,放開心態,積極地走出去,才能與人結緣、結識、結交。

情景故事

嘉嘉是個任性的女孩,她喜歡無拘無束的生活方式,“蔑視”一切規矩和條條框框的約束。

在與人交往上,她更是推崇自由主義,凡事由著自己的性子來,也不管別人願不願意,總之一切都得滿足她的要求。被別人管教,聽別人的指使,是讓嘉嘉受不了的。一天,嘉嘉又在朋友麵前“發威”,“派”他去很遠的一個地方買她最喜歡吃的冰淇淋。然而已經很晚了,朋友沒有給她買來冰淇淋,她一氣之下與朋友“絕了交”。

少了一個朋友,嘉嘉似乎並不在乎,依然我行我素,頤指氣使。終於,朋友們都忍受不了她的任性脾氣,一個個地疏遠了她。走上工作崗位,由於太有“個性”的脾氣,使同事們覺得她難以相處,讓上司感到頭疼。最後,嘉嘉發現,她的古怪脾氣沒有地方可發,她的話也沒有人聽,更沒有人肯為她做什麼事情。因為,她的“個性”大家並不喜歡。

問題分析

看看上麵的這位“大小姐”的脾氣,誰能受得了?怪不得朋友、同事、上司一個個地疏遠了她,這樣任性,當然不受歡迎了。

任性並不代表有個性。任性是一種情緒化的表現,但是與人交往,若常常表現出情緒化,就不能很好地與人溝通和適應人際關係。任性的人,往往給人一種不成熟或還沒長大的印象,因為隻有小孩才會說幹什麼就幹什麼,說生氣就生氣。成年人再這樣率性而為,就會引起別人的反感,甚至讓人難以產生信任。青年人如果不懂得收斂自己的不良“個性”,就會失去很多機會。

社交講堂

與人交往,你不能任何時候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在家裏當小公主或小皇帝的年齡已經過去了,在學校裏“稱王稱霸”的時代也已經一去不複返,如今麵向的是社會,麵向職場,麵向更多的需要你交往的各類人,所以,你的“小姐脾氣”、“公子哥”式的年少輕狂該適當地收斂一下了。

隨著交際麵的擴展,認識的人越來越多,這些人當中,有的成為了你的朋友,有的成為了你的同事,有的成為了你的上司,有的成為了你一生相伴的人。在朋友麵前,你不能任性地隨意指使對方為你做什麼事,因為朋友之間的交往是平等的;在同事麵前,你不能任性地把工作推給對方或“搶功”,因為同事沒有義務完成你未完成的工作;在上司麵前,你不能任性地挑三揀四,任性地晚出早歸,高興了隨興即發,不高興了“拍案而起”,撅嘴甩頭又摔門,因為上司有權管束你的“放肆”行為。你可能會說,在外麵當然不能耍脾氣,在家裏偶爾使點小性、發點小威不妨事,因為父母、親戚、愛人不會介意。這種想法也是錯誤!

在父母眼裏,你是一個永遠也長不大的孩子,需要寵著,慣著,但你不能以“自己還是個孩子”為理由而對父母發脾氣、任性。在愛人麵前,你可能想要更多的關心和嗬護,於是你任性、自私,甚至提出無理的要求,雖然你的一兩次的“胡鬧”可以得到寬恕,但是一味地任由自己的脾氣“無拘無束”,任何人也會受不了的。

人活於世,若能不受約束“率性而為”,那人生就沒什麼好遺憾的了。問題是,你不是天地間唯一的存在,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社會、團體、單位也不可能為了你而對你一切都放任自流。人的一生中總會因生存要受到各種各樣的約束,而對這些約束隻能調整自己的言行來適應,絕不能憑你一時的喜惡和脾氣。

如果你看不慣老板的苛刻,不習慣嚴格的條款約束,就說“老子不幹了”,這樣並沒有解決問題,因為苛刻的老板很多,社會上各種各樣嚴格的約束條款也很多,你在別的地方也會碰到,而你辭職,又有誰在乎呢?你若失業,不僅沒人在乎,說不定還有人在偷笑哩!如果你嫌工作辛苦,嫌規章製度太嚴格,就任性地放棄,那麼你放棄的可能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所以,要想贏得大家的歡迎,你必須收斂自己的任性,改掉自己的壞脾氣。與其把任性標榜為個性,不如實實在在地打造自己的個性,讓自己真正地展現與眾不同的魅力。

在競爭激烈的21世紀,塑造自己獨特的個性,從眾人中脫穎而出,顯現非凡的氣質與魅力,這是通向人際交往成功的重要一步。

首先,培養適應社交角色的個性。也許有人會認為,隻要有能力自然就會被賞識,就能很好地與人合作,個性根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其實不然,在殘酷的競爭麵前,如何吸引別人的目光是獲取競爭優勢的關鍵,沒有個性通常也就意味著沒有成功的機會。有了適合自己的個性,你就會本能地知道對與錯之間的差別,你將會成為一個相對很成功的人,被人信任,你的話就是你的契約。你的人性美將因你的個性而發揮至極限。

其次,培養成功者的個性。大多數的成功者都離不開自身具備的成功的個性。成功的個性有著不可思議的力量。看看周圍的那些成功者,他們不是以自己滿腔的熱情深深打動別人,就是以智慧和能力吸引於人。很多人無論在理智上還是在情感上,都會被他們吸引,而且這種吸引是那樣的心甘情願,以至會在不知不覺中去為實現他們的目標而效力。

成功者的魅力是由個性所決定的,通過在身體上、情感上及理智上對他人的相互接觸,對他人產生積極的影響。個性魅力有以下幾個要素:無聲語言、表達能力、聆聽技巧、說服技能、運用時空能力、適應他人的能力和重要見識。其中,與社交能力最為密切的是適應他人的能力。如果不了解他人的風格,卻又想與之交往,這是不可能的。所以,為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努力提高你的行為的適應性,才能與他人交往。

再次,塑造個人魅力。良好個性的形成更離不開個人的主觀努力。形成良好的個性需要你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如果你認為自己不夠關心別人,那麼當你看到別人遇到困難時,主動地伸出你的手,盡你所能地去幫助他們,這樣一來,你就能逐漸養成樂於助人的個性。

去梯言——

在社會上與人交往,過分地強調自由和特立獨行是危險的,你不能我行我素地“獨闖江湖”,蔑視一切“清規戒律”。你的“叛逆”行為很可能被大家認為是嘩眾取寵,是為了突出自己“與眾不同”。隻有你的個性被社會承認才算是良好的、成功的個性,你才會得到大家的認可,不會受到太多的抵觸和反對。

情景故事

簡奈特·弗蘭是當今新西蘭著名的女作家,20世紀四五十年代,她在一個道德嚴謹的村落裏長大。那裏,也許是生活艱苦的緣故,每一個人都顯得十分強悍而有生命力。隻有她恰恰相反,從小在家裏就極端怯懦,有時寧可被別人嘲笑也不肯輕易出門。父母很是替她擔心,經常在她麵前歎氣,嘮叨說這孩子如何的不正常。

不正常?她從小聽著,也漸漸相信自己是不正常了。在小學的校園裏,同學們很容易地就成為可以聊天的朋友,她也很想和他們打成一片,可就是不知道該怎麼開口。以前沒上學時,別人是很少和她交談的,似乎認定了她的語言或發音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家人也隻是歎氣或批評,從來就沒有想到和她多聊幾句。入學年齡到了,她被送去一個更陌生的環境,和同學相比之下,她似乎還處在學說話的程度。於是,她真的顯得是不正常了。小時候,兄弟姐妹們一聽到爸爸下班的腳踏車聲,就會興高采烈地跑到院子纏著爸爸要一些粗糙的糖果。隻是,有時不夠分,站在後麵那個伸出手來卻總是落空的,肯定是她。

從家裏到學校,從上學到進入社會,簡奈特始終遊離於社會之外。大家覺得她很奇怪,總是喜歡用一些奇怪的字眼來描述一些極其瑣碎不堪的情緒。家人聽不懂,同學聽不懂,即使是自己最崇拜的老師也認定她是一個患有嚴重囈語與妄想症的孩子。

問題分析

你是否也有上例主人公那樣的困惑:感覺自己“遊離於社會之外”,覺得“大家看自己的眼光很奇怪”?這不是別人的錯,原因在你自己身上!

是時候檢查一下你自己的生活狀態了,看看吧:你將自己與外界隔絕開來,很少或根本沒有社交活動,對一切社交活動都不感興趣;你除了必要的工作、學習、購物以外,大部分時間將自己關在家裏,不與他人來往,即使有人約你出門也總找各種借口推脫;你把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心裏話從不對別人說,即使是家人和朋友也絕對守口如瓶……

沒錯,這些就是形成你社交困惑的病症所在。

社交講堂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人一旦擁有封閉心態,往往就不願與人溝通,很少與人講話。其實並不是無話可說,而是害怕或討厭與人交談。害怕說出的話不對味,倒了大家的胃口;擔心因為哪壺不開提哪壺,而遭到斥責;害怕自己的口誤刺中了對方的痛處,而導致唇槍舌劍……種種的擔心和害怕,使到嘴邊的話又溜了回去,使本可暢所欲言的時候卻又欲言又止,想了三番五次最終把心裏的話咽進了肚子裏。結果,想說話的時候與自己說,把心裏話寫進日記中,把自己的遠大理想也學著古人那樣撰文詠詩,托物言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