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們總是喜歡從一己之念出發,去判斷或評價周圍的人和事物。以為自己是正確的,或者以為某事是萬無一失,但是越是在我們自以為是的時候,就越容易發生錯誤或者出現意外。因此,很多時候,我們的心靈會被錯覺所蒙蔽,而產生錯誤的判斷或感覺。
生活中我們常有這樣的感覺,閑時娛樂的時候,覺得時間過得很快,還沒有盡興就結束了,但開始工作的時候卻總發現時光難熬,感覺時間過得特別慢,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感覺?
時間錯覺
相對論的創始者愛因斯坦曾經這樣把相對論簡單而恰當地解釋給學生們聽,他說:“當你和一個美麗的姑娘坐上兩個小時,你會覺得隻坐了一分鍾。如果你坐在熾熱的火爐旁,哪怕隻有一分鍾,你會感覺好像是坐了兩個小時。”客觀的物理時間不會因為人的主觀感知而變快變慢。而我們之所以會產生“歡樂嫌時短,寂寞更恨長”的感覺,其實是時間錯覺造成的。工作中的時間並沒有變慢,變長,隻是我們對時間產生了錯覺。
心情影響對時間的感覺
時間錯覺的產生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其中情緒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麵。一般而言,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情緒愉悅,我們就會把自己的身心都投入到當前的事情當中,由於關注當前的事情,而忘記了其他的事情,更不會去關注時間,不知不覺中,時間很快就過去了。而當我們的情緒不佳,或者活動內容單調,我們就會厭倦進行的活動,希望早點結束,於是就開始不停地看時間,越看越覺得時間慢,最後就變成了熬時間了。
客觀的物理時間並不會因為人的主觀感知而變快變慢。但是人的心理是複雜的,由於所處環境不同或者受情緒的影響,對時間的感知也就會不同,就會出現有的時候覺得光陰如流水,有的時候光陰難熬,這些感受都不是對時間的正確感知,而隻是一種對時間的錯覺。
當我們身處某些公眾場合時,就會不由自主地對自己的著裝和言行十分注重,並且很謹慎,還怕出現錯誤而被別人嘲笑?在公眾場合,我們總擔心自己會出醜,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心理?
探照燈效應
心理學家用“探照燈效應”來概括這一心理現象。人們都傾向於認為別人很在意並關注自己的行為和外表,自己的外在表現總是在被別人評價著。這種心理狀態被社會心理學家稱為“探照燈效應”。它形象地用“探照燈”一詞來比喻人的心理,總以為有一盞明燈照著自己,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受人關注。但是,經過心理學家的調查發現,很多人都會高估別人對自己的關注程度,事實上別人並沒有像想象中那樣關注他們的表現和變化。
缺乏自信的表現
“探照燈效應”可以說是自己否定自己的一種自卑心理,由於對自己缺乏自信,所以在人多的場合,不敢按自己的想法表現自己,使自己處於緊張慌亂的境地。
同時它又是一種從眾心理,總認為別人關注自己,自己的表現就應該合乎他人的標準。其實,我們沒必要為自己在生活中的各種表現過於擔心或憂慮,別人沒有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
另外,心理學家認為,身體意象也與擔心自己出醜的心理有一定關係。身體意象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身體外形的主觀判斷,包括身體部位滿意度、外表取向和外表評價心理三個維度。身體意象滿意度的高低十分影響人的外表取向和外表評價心理。對自己的身體意象滿意的人通常比較自信,敢於向外界展現自己。相反的就會出現害怕出醜的心理,更加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
在我國民間流傳著一個珍珠翡翠白玉湯的故事,說的是朱元璋當了皇帝後,每天享受著山珍海味、美酒佳肴,卻總覺得無味,倒是對當年貧困潦倒時,一位討飯婆子給他做的“鮮美無比”的珍珠翡翠白玉湯回味無窮。其實,令朱元璋難以忘懷的珍珠翡翠白玉湯是用剩飯、剩菜、黑鍋巴、白菜幫煮成的。山珍海味何以不如剩菜好吃呢?
感覺的適應性
朱元璋當年遭遇饑荒,饑渴交加,吃了一頓殘羹剩飯卻回味無窮、終生不忘;而當了皇帝以後,天天山珍海味,卻總覺著乏味。這種現象,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叫做感覺的適應。即在同一刺激物對感覺器官的持續作用下而引起的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同一個人對同一事物,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環境下會有完全不同的感覺。任何感覺都會有適應性變化,味覺的適應現象也很明顯。皇帝吃山珍海味不覺得香,同老病號不覺得藥湯子苦,小孩子不覺得糖甜一樣,是一種味覺適應現象。古人雲:“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