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有這樣的現象,球迷和球迷很合得來,酒鬼和酒鬼也會惺惺相惜,即使是“怕老婆”的人在一起也會同病相憐。相似的人會在短短的時間內一拍即合,結下深厚的感情……是什麼使他們產生了情感共鳴,彼此輕易地認同並接受了對方呢?
因為相似而接受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於那些理想、信念、興趣、愛好和價值觀等與自己相同或相似的人,都是比較容易接受的。而心理學家通過調查也發現同年齡、同性別、同學曆和有相同經曆的人更容易相處;行為動機、立場觀點、處世態度、追求目標一致的人也更容易相互扶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對於與自身有諸多相似性的人的警惕心和抵觸心是比較弱的。由此可見,相似性往往會讓人們產生容易接受對方的心理。
“臭味相投”的現象
因為跟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人們更容易有共同語言,相互間發生爭辯的機會比較少,更容易獲得彼此的支持,獲得內心的一種穩定感。同時,相似的人組成的群體,可以更好地共同應對來自其他群體的阻力和壓力。因此,與相似的人相處,也反映了人們的一種自我防禦的心理,即害怕遭到反對和傷害,尋求認同和幫助。這種心理防禦有其一定的必要性,可以使自己免受傷害,而在最大限度上獲得心理認同和滿足。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以及“臭味相投”,其實就是受這種心理在人際交往中造成的影響。在社交中,如果交往雙方有較多類似的地方,那麼他們之間就比較容易相互吸引,能促進雙方關係的發展。
一般來說,談判者都會為己方爭取最大的利益,不肯做出讓步,而為了使談判不至於陷入僵局,談判者又需要做出一定的讓步。而讓步的大小也是一種藝術,微小的讓步往往能夠獲得“更大”的利益。
易得到的東西不珍惜
美國心理學家切可夫和柯裏做了一個實驗:在協商中,對被試者分別采取三種讓步尺度,即較大、略小、微小。結果表明:做出微小的讓步,被試者更願意接受;做出較大的讓步,被試者可能連較低的代價也不願意付出。微小的讓步更容易與對方達成共識,這和人們的心理有很大關係。
人們不會珍惜太輕易得來的東西,如果你一下子做出了大尺度的讓步,對方並不會被你的“善意”感動,相反,還會對你產生懷疑:要麼以為你開始的要價“虛高”、太離譜,還有很大的還價餘地,所以使勁“殺價”,甚至會對你的誠意表示懷疑,不再談判;要麼會對你的產品或服務產生懷疑,是不是質量不夠好?總之,輕易做出大的讓步並不會使對方完全滿意,相反會把自己的主動權拱手讓出,讓對方有恃無恐、得寸進尺。
微小讓步造成的壓力
輕易地“大尺度”讓步不會換來對方同等的回報。但是,多次的微小讓步能迫使對方以較大的讓步來回報你,讓步的“次數”比讓步的“尺度”更能給對方造成心理壓力。微小的讓步,會讓對方以為你是經過仔細考慮後,很艱難地做出了讓步。隻要對方需要,你的小讓步就會對對方造成吸引和壓力,多次微小的讓步,會給對方造成這樣的錯覺:就是你已經仁至義盡,犧牲很大,如果自己還不做出決定,就會失去機會。在這樣的壓力下,對方為了回報你的讓步,就會給你積極地回應。
生活中我們常常對一些習以為常的東西,感覺是很麻木的,比如,一份報紙一直賣1元錢,人們已經“習以為常”,即使賣到1.1元錢/份,也不會有太大的感覺,但是如果原本1元錢的報紙突然變成了10元/份,人們就會驚歎:“怎麼這麼貴?”人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呢?
心理刺激度的差距
心理學家通過實驗發現,當人經曆強烈的刺激後,再施予的刺激對他來說會變得微不足道,隻有施加更大的刺激,才能使其產生強烈的感覺。心理學家由此得出這樣一個心理定律,叫做“貝勃定律”。由此可知,心理先後接受的刺激度的差距決定其會產生什麼樣的反應。有對比,有落差,才會產生強烈的效應。比如,在現實生活中,一個原價為5000元的筆記本電腦,如果漲了50元,人們則不會有這麼大的反應。這時的心理刺激度是比較小的,人們感覺不到;如果原價5000元的筆記本電腦突然漲了2000元,人們就會感到刺激很大,無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