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1 / 3)

這些“鳥人”大都握有大權,官位至尊。他們一旦有了權力,便對權力性質和來源的理解存在誤區,不是把權力看作是為人民服務的工具,而是看作個人謀取私利的資本。在權力的來源上,沒有看到權力是人民賦予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而是將手中權力當作謀取個人私利的工具,把個人私利淩駕於國家和人民利益之上。

由於這些認識的錯位,導致“神經錯亂”,利令智昏的把“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當作一個用“美麗花環”編織起來的平坦之途指給自己的子女,並極力為他們“加油提速”。結果呢,這些自以為是的“衙內”們利用父母的權力、威望幹盡了一些違法亂紀的事、傷天害理的事、小命難保的事。

結果,機關算盡,終送了卿卿小命。

為這些連一點起碼的“舐犢之情”都沒有的人,我比小時逮小鳥還感到悲哀。人必盡更比鳥多一些思維吧。

是人性的褪化?還是權力的“魔方”使他們迷離錯亂?

也許,在他們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所灌輸的還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道理,而孩子大了,卻又有意識無意識的用另一種“升華”了的溺愛所取代;

也許,他們自己還沒有多少權力的時候,還有一顆常人所擁有的良善的父愛母愛,並極力的用這種愛諄諄教導、感化自己的孩子在社會中健康成長、進步,而一朝擁有了權力,卻喪失了良性的教育。

這大概是權力的“魔變”導致人性褪化的“綜合症”罷。

總之,該給他們一劑“良方”,喚回那泯滅了的“舐犢之情”。

腐者必敗

在每一次的廉政談話會上,某紀委書記總會重複這樣幾句話:“不要抱僥幸心理,看到別人‘腐而不敗’自己心裏就癢癢;看到第一次腐敗相安無事,就第二次、第三次……不是不敗,時機未到。如果大家都這樣想,離身敗名裂僅一步之遙了。”

的確,腐敗的形式及程度千差萬別,但腐敗的導因隻有一條--那就是一大部分腐敗分子的“腐而不敗”僥幸心理作崇。

殊不知,“腐”者必“敗”是誰也無法扭轉的定律。成克傑不能不說是權高位重吧,李真更是自倚後台有人,王懷忠自以為錢能免災,結果還不都個個落個遺臭萬年的結局。倘若這些人當初想到“腐”而必“敗”的下場,又豈敢染“腐”呢!

當然,也有一部分貪官因隱匿較深,即便有“腐而不敗”者,那畢竟是暫時的,正如民俗所言:“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人們遲早會從“腐氣”中嗅到、捕到、捉到腐敗分子並將其繩之以法的。

可見,“腐而不敗”隻是一個誘惑,一些人爭相攀比著墮落的陷阱。“腐者必敗”既是警鍾,更是一種自然現象和社會發展規律。

(原刊《榆林日報》2005年8月12日)

樹立正確的“麵子”觀

看重“麵子”,願有“麵子”,不願丟“麵子”,這是人之常情。對於黨員幹部來講,“麵子”就是形象,是他官品和人品的外在表露。因此,樹立正確的“麵子”觀,是一個人思想品德改造的重要環節之一。

作為共產黨人,應該怎樣理解和看待“麵子”。是有了錯誤勇於認錯,改過自新類的“放下麵子”呢?還是文過飾非,錯不認錯的“死要麵子”?這不僅是怎樣對待“麵子”的問題,也是衡量一個黨員是否具有堅強黨性的大問題。

大貪官李真隨著政治上的暴發,握有大權後忘乎所以,作風霸道。他以河北官場上的“特殊人物”自居。在中紀委查處他的案卷中記錄著李真斑斑醜態惡跡:有一次,李真到某市考察,正巧該市領導在開會,隻好讓李真在賓館稍候。李真認為這對他來講是“太沒麵子”了,站起身就走,並且邊走邊罵。李真到河北省國稅局後,覺得分管財務的一個副局長在自己“花銷”報帳方麵礙手礙腳,不給自己“麵了”,沒多久,就將自己的親信安插在副局長的“座位”上,並將那位“不識眼色”的副局長“分流”了……

諸如李真之類的,拿權力換“麵子”、拿黨性換“麵子”、拿“臉”換“麵子”,最終能落個什麼樣的結局呢?

有些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也曾確實春風得意、“麵子”十足,可他一旦離開了那個權力部門或者退居二線,心中總有兩怕:一怕去單位,怕單位的幹部職工奚落他;二怕見熟人,怕見了熟人感到一種自慚形穢。因為他對自己在位時行的那些事有“自知之明”,他知道確實有很多對不起人的事,他更知道自己從來沒把自己混同於一般職工、一般群眾,官與民的反差太大,人們早已給他“透支”了過多的“麵子”。

所以,他隻敢在人們都上班走後、夜深人靜出門放放風。

其實,能否保全自己的“麵子”,不在於自我主觀感覺如何,而在於別人的評價。自己明明錯了,還死不承認,自以為保全了“麵子”,殊不知自己已丟盡了“麵子”。在別人看來,他早已沒了麵子,剩下的隻是那點畸形的自尊心。堅持真理,修正錯誤,並不是丟“麵子”,而是長“麵子”,它既有益於自己的形象,也有益於黨的事業。

原我們都樹立起正確的“麵子”觀。

“一把手”道歉好

據新華社報道:前不久,吉林省舒蘭市4名政府官員因工作期間飲酒、遲到,違反了公務員“六不準”而被免職。隨後,4名違紀官員所在單位的“一把手”因下屬犯錯而在電視中公開向市民道歉。“一把手”在電視中為下屬犯錯公開道歉,這是舒蘭市紀委為根治機關病而出台的新的官員問責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