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王氣黯然收:沒落王朝的最後一點體麵(1 / 3)

晉鹹寧六年(公元280年)注定是一個不尋常的年份。

新年剛過,晉國六路大軍均已抵達預定的戰場。最先發起進攻的是鎮南大將軍杜預指揮的荊州兵團與安東將軍王渾指揮的淮揚兵團。杜預對江陵發動猛攻,王渾則兵鋒直指橫江,兩路大軍所過之處,如秋風掃落葉,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與此同時,王濬、唐彬指揮的川蜀水師順長江而下,直取丹陽,吳師不敵,退保建平。在八年前,吳國建平太守吾彥便斷定晉國可能從上遊出動水師襲擊,便在長江江麵上架設鐵索,截斷江麵交通。這樣還不夠,吳人又在長江水較淺之處,布下大鐵椎,這些鐵椎很大,有一丈多長,微微露出水麵,仿若一個個礁石,倘若晉國戰船撞上大鐵椎,肯定要船毀人亡。

看來吳國是有準備的,但鐵索與鐵椎,能阻擋住王濬的舟師嗎?

說實話,要突破吳人的封鎖,確實非常困難。然而,正是因為困難,方能彰顯王濬作為一代名將的智慧。

對晉國水師而言,江麵上的鐵索威脅還小一點,大鐵椎才要命,如何清除障礙呢?王濬想出一個辦法。他打造了幾十個大木筏,長寬均有一百步,以這些木筏開路。木筏與船不同,船要是被鐵椎紮個洞,非進水沉沒不可,但木筏紮上鐵椎還照樣漂浮,不會沉掉。這些木筏向下遊漂去,撞上鐵椎,沒沉,繼續漂,這麼一來,大鐵椎反而附著在木筏上,順流漂走了。吳人精心打造的鐵椎阻敵法,竟如此輕而易舉被王濬化解了。

如何對付鐵索呢?鐵索固定在岸上,不是木筏能卷走的。怎麼辦呢?燒!既然鐵是高溫煉出來的,也會在高溫下熔化。為此,王濬研製出一種特別的船,在船上燃起一把大火炬。大家看過奧運會主會場上的巨型火炬一直熊熊燃燒,王濬造的火炬就有那麼大,我們可以理解為是一個大火爐。這個火爐有十來丈,內灌麻油,火勢更旺。搭載有火爐的船是特種船隻,王濬在川蜀造船七年,不僅造戰船,也造了為戰爭準備的特種船。由於鐵索橫江已達七年之久,我想王濬之前肯定多次演練過破解之法,晉軍打破鐵索封鎖十分順利,可見練習十分到位。當火爐船行至鐵索時,船上士兵將鐵索撈起,置於火爐上熔燒,很快,鐵索被燒得通紅,最後用力一扯便斷了。

東吳精心打造的鐵索、鐵椎封鎖線,僅僅一天便被晉軍全線突破。至此,通往軍事重鎮西陵的門戶洞開,王濬可以長驅直入。陸抗生前曾指出,西陵乃是兵家要地,關係到吳國的生死存亡,他曾經多次要求朝廷增加西陵兵力,但是這一要求沒能得到滿足。王濬突破防線後,艦隊直撲西陵,僅用一天的工夫,便攻克西陵,吳國守將留憲戰死。很快,王濬樓船再下荊門、夷道,陸抗的兒子、夷道監陸晏為晉軍所殺。

西陵陷落,意味著江陵岌岌可危。此時杜預兵團已經包圍江陵,他沒有直接攻城,而是派部將周旨率一支八百人的奇兵,在黑暗的掩護下偷偷渡過長江,出其不意地進攻長江南岸的樂鄉。為了迷惑敵人,周旨故意沿途遍插軍旗,又在附近的巴山縱火,造成人多勢眾的假象。守備樂鄉的東吳都督孫歆派兵出城迎擊,被打得大敗而回。周旨派一隊人馬偽裝成吳軍,混入城內,孫歆居然沒發現。這支特種作戰小分隊采取黑虎掏心的戰術,直搗孫歆指揮部,輕而易舉把敵軍總指揮生擒了。

再來說說王濬的水師。

水師一直是東吳的優勢兵種,在陸景(陸抗另一個兒子)的指揮下,東吳水師正逆流而上,擺開與王濬水師一決死戰的架勢。從曆史大數據分析來看,兩國水上交鋒,吳國水師有絕對領先的優勢,顯示出超強的水戰能力。

但這次情況不同。以往魏國水兵,多是來自中原的旱鴨子,而王濬麾下的水師官兵則來自川蜀。王濬水師是在蜀漢水師的基礎上發展來的,蜀漢水師並不弱,大名鼎鼎的關羽就是一員優秀的水軍將領。王濬訓練水師七八年,又大造先進戰船,實力已非昔日可比。此外,王濬水師順長江而下,占盡地利,優勢十分明顯。

王濬與陸景大戰於長江江麵,吳國水師潰敗,陸景戰死。陸氏是東吳最著名的將門之家,從陸遜到陸抗,再到陸晏、陸景,連續三代為將,可惜到了第三代,未能再出現能力挽狂瀾、獨當一麵的人才。

陸景的水師被視為東吳的看家法寶,卻一戰灰飛煙滅,吳軍心膽俱裂,士氣凋零。這時,杜預抓住機會,果斷向江陵發起全麵進攻,用了十天工夫,江陵城被攻破,江陵督伍延戰死。

西陵、江陵陸續失守,引發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很快,自沅江、湘江以南到交州、廣州邊界處的郡縣紛紛扯起白旗,向晉國投降,杜預持節代表皇帝對這些地區的民眾進行安撫。

滅吳戰爭第一階段結束。在短短一個多月內,晉軍俘虜、斬殺的東吳高級將領(都督、監軍)共計十四人,牙門、郡守共計一百二十多人,取得輝煌的勝利。

二月十八日,皇帝司馬炎下達詔令,為第二階段戰事作了總體規劃:王濬、唐彬的舟師繼續東進,攻下巴丘,而後與胡奮、王戎兩兵團夾擊夏口、武昌,順流而下,直取秣陵。杜預則向長江以南發展,鎮撫零陵、桂陽、衡陽,荊州南境自可不戰而得。同時,杜預等部分出一部分兵力,支援王濬、唐彬。太尉賈充移屯項縣,總攬全局。

當王濬舟師進逼武昌時,王戎撥出一部分兵力前來增援,王濬如虎添翼,加強攻勢。東吳武昌都督虞昞、江夏太守劉朗舉旗投降。

這時天氣已逐漸變暖,南方各條河流迎來豐水期,這對來自中原的杜預兵團可不是好消息。當時有將校提議說:“東吳立國已久,不是一下子可消滅的。如今已是春季,水勢上漲,軍隊難以展開行動,不如等到來年冬天再大舉用兵。”

杜預堅決反對,他分析說:“如今我軍兵威方振,就像劈竹子一樣,隻要劈開幾節,其餘部分可迎刃而解,用不著再使什麼勁兒。”(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

這就是成語“勢如破竹”和“迎刃而解”的出處。

於是晉國荊州兵團向東挺進,目標直指吳都建業。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晉國伐吳的另一支主力,安東將軍王渾指揮的淮揚兵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