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女孩子之所以痛經,和她們先天纖弱的體質有關,一般都偏瘦弱,怕冷,手腳總是涼涼的,月經來的時間總是錯後,顏色也是偏黑的,自己看看舌頭,往往是很暗,嚴重的可以有瘀斑。這種瘀血通俗講是因為火力不足,寒凝導致的。別人受寒之後可能通過自己的熱量化解、驅散,火力不足的女孩子就會將寒氣蓄積在體內,日久天長就會加重痛經,因為血遇寒之後更要瘀滯、不通,不通則痛了。
對這種女孩子的痛經,要在經期之外就做功課,提前祛寒,可以在月經來之前1周,每天臨睡前自己做艾灸。
祛寒艾灸療痛經法將一片生薑放在 “氣海”穴上,具體位置是肚臍之下一點五寸的地方(注意這個一點五寸是用你自己的手量出來的,就是把手指並攏,四指合在一起,一指半的寬度就是一點五寸,這是你自己的一點五寸,每個人的寸的長度是因人而異的)。
這個穴位一般用在提升陽氣、溫裏散寒時用。從藥店買來艾條,每次捏一小撮,捏成一個小三角形,放在薑片上之後點燃,燃燒完就叫“一壯”,每天可以灸三五壯,艾絨燃燒的熱力會透過薑片滲透到穴位,你會感到溫熱逐漸進入腹中。如此每天堅持,到了再來月經時疼痛會明顯好轉。
在灸的這幾天,還可以配合一些中成藥,比如“艾附暖宮丸”,最適合寒氣很重的人,月經來的時候肚子冷痛,其中包括了幾味性質很熱的藥物,所以,有的人吃的時候會上火,比如長口瘡、鼻子發幹。如果遇到了這種問題,可以用涼水送服,還可以喝點苦丁茶,稍微反佐一下,便於把藥物按量服下去,畢竟體質本身是虛寒的,還是要照顧主要矛盾,散寒要打持久戰。
還有一種也能散寒止痛的是“少腹逐瘀膠囊”,是清代名醫王清任創製的,化瘀作用很強,所以要吃這種藥,一定要確認自己是因為瘀血導致的,最簡單的就是看舌頭,舌質暗是重要的指證。
還有兩個可以用來緩解痛經症狀的,是“桂枝茯苓丸”、“失笑散”,這兩個藥熱性沒那麼強,主要是活血化瘀的。之所以叫“失笑”,就是形容藥物見效快,吃下去疼痛就減輕了,笑容就出來了。如果前兩種藥物吃了之後實在是上火太嚴重,可以改用這兩個,但艾灸治療還是要跟上,以求將寒邪驅散出去。
比較麻煩的是繼發性痛經,多見於生育、流產之後或者已經人到中年,以前年輕的時候沒這毛病,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痛經了,而且逐漸加重,沒有緩解的跡象,很多時候要想到“子宮內膜異位症”這種病,如果是這個問題,是會影響以後懷孕的,是需要治療的。
⊙你的痛經可能是陌生的“腺肌病”
“子宮內膜異位症”就是子宮的內膜長到不該長的位置上去了,長在了宮腔以外的異常部位,比如卵巢或盆腔,直腸甚至身體其他部位的黏膜上,有的可以長在鼻腔。因為是子宮黏膜,所以無論長到哪裏,都具備子宮內膜的特點,是要聽從身體內每個月激素的變化的,被激素調遣著按時出血。有的人在月經的同時還會流鼻血,在民間叫“月經倒流”,就是這個道理,是長到鼻腔中的子宮黏膜在異常部位來按時出血了。
我認識一個朋友,40多歲,有很嚴重的“子宮內膜異位症”,每到月經期間她都要腹痛,而且便血,最初不知道是這個病,很緊張,以為腸子長了東西,後來發現是嚴重的“子宮內膜異位症”。
如果內膜長到了盆腔內,同樣有周期性改變和出血,但盆腔中的血不能外流,所以每次來月經的時候都會引起疼痛,並因此與周圍鄰近組織器官粘連,而使痛經逐漸加重。醫學上有個形容詞,叫“巧克力囊腫”,就是子宮內膜長到卵巢上去了,這上麵的內膜也按照每次月經期出血,使卵巢逐漸增大,因為排不出去,慢慢變成積血的囊腫,因為這種陳舊性血呈褐色,似巧克力,故又稱“巧克力囊腫”。這種人如果去做婦科檢查,醫生一摁肚子就會喊痛,都是積血導致的。
有幾個特點首先可以幫你判別是不是“子宮內膜異位症”:
1. 痛經:往往是以往正常,沒有痛經史,突然從某一個時期開始出現痛經了,而且逐漸加重,甚至需要臥床或用藥止痛,而且月經量多,經期延長。2. 大便墜脹:在月經來前或月經來後,排便時能感到糞便通過直腸時疼痛難忍,但在其他時間並無這種感覺。前麵說的那個便血的人,就是異位的子宮內膜深達到直腸黏膜了,在月經期才會直腸出血。3. 性交疼痛:如果異常的內膜長在了子宮直腸窩或者陰道直腸膈,周圍的組織就會腫脹,月經前期這些異位的內膜腫脹,性交時就要疼痛。4. 不孕:有40 %的“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是不孕的,因為腹腔裏的異位內膜每個月都不斷出血,引起輸卵管周圍粘連,輸卵管不能靈活地撿拾卵母細胞,嚴重的輸卵管的管腔都被堵塞了,所以無法排卵,影響受孕。對這種病的治療有時候是難免手術的,通過手術切除異位的內膜,再通過藥物控製其在腹腔內的生長,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要抓緊懷孕。手術後的半年之內,是最容易懷孕的,越往後就會再次出現問題,也就是說,要趕在下一批異常的內膜長出來之前懷孕上,因為這個病很容易複發。很多人想選用保守治療,中藥自然是首選,也可以用前麵說到的“少腹逐瘀膠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