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興起,乃是由於東漢衰落。與其他王朝相比,東漢衰落的原因顯得十分特別。
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曾說:“國恒以弱喪,而漢獨以強亡。”這簡直是一個悖論,強大怎麼會亡國呢?
縱觀中國曆史,王朝之興亡往往與軍事力量之強弱有直接關係。當軍事走向衰弱,王朝的命運基本上就到頭了。曆史上幾個比較重要的王朝,如唐、宋、明、清,莫不如此。
東漢王朝則不然。
自光武帝開國,東漢近兩百年的曆史,帝國的軍隊幾乎無敵於天下。周邊諸蠻族勢力,無論是匈奴、羌或烏桓,都不是東漢的對手。曾經不可一世的匈奴人被打得落荒而逃,遠遁中亞;即便到了東漢後期,漢軍的戰鬥力仍是雄視天下的。
以段熲平東羌為例,這位東漢蓋世名將,在征羌最後一戰中,以戰死四百人的代價,殲滅敵軍三萬八千人,創造了冷兵器時代令人瞠目結舌的輝煌戰績。
鮮卑在北方崛起後,一度對東漢帝國構成巨大的威脅,隻是這個遊牧民族由於內亂而很快衰落,終究未能撼動東漢超級強國的地位。
東漢帝國如此強大,為何會逐步走向分崩離析,並最終導致群雄割據,三國並起呢?
禍不起於蕭牆之外,而在蕭牆之內。
東漢帝國如同一個外強中幹的大漢,表麵上神勇無敵,其實早已疾病纏身。這是因為有兩大毒瘤在作怪:一曰外戚,二曰宦官。外戚與宦官每個朝代都有,可論及其帶來的慘烈禍害,沒有哪個王朝能比得上東漢。
那麼,宦官之禍與外戚之禍又是如何釀成的呢?
有果必有因。
當我們深入挖掘曆史時,會發現東漢皇宮的上空始終飄蕩著不散的咒語,皇帝與皇後看似高高在上,卻都難逃宿命的捉弄。
宿命之一,東漢皇帝多是短命。
東漢總共有十四個皇帝,活過四十歲的隻有三個,分別是前兩任皇帝光武帝(六十三歲)、漢明帝(四十八歲)與末代皇帝漢獻帝(五十四歲)。其餘十一位皇帝,沒有一個超過三十六歲的。短命皇帝之多,在中國各個朝代中堪稱第一。
在我們的想象中,皇帝吃穿不愁,還有一大堆宮廷禦醫不時地為他們望聞問切,就算不長壽,也不至於連續十一任皇帝都活不過三十六歲吧?
但事情就是這麼離奇古怪。
莫非皇族有先天的遺傳病,或者被下了毒咒?
宿命之二,東漢皇後大多不生育。
在東漢,皇後的數量要比皇帝多,一個皇帝可能有兩三個皇後。我們知道,皇後生的兒子是嫡子,是要繼承皇位的。東漢十四個皇帝,除了開國皇帝光武帝是自己打天下的,其餘十三個皇帝都是繼承大統。這十三個皇帝裏,有幾個是皇後所生的呢?隻有兩個(是的,你沒看錯)。
皇帝短命帶來了一個非常大的問題,那就是繼位者大都未成年,甚至還有嬰兒。除了前三任皇帝之外,其餘的十一位皇帝中,登基時年齡最大的是漢桓帝——當時他也隻有十五歲。這些未成年人要管理一個龐大的國家,顯然力不從心,太後臨朝聽政就成必然了。
太後作為一個女流之輩,久居深宮,沒有能力約束眾臣,隻能信任自家的兄弟、親戚,這便導致了外戚勢力的興起。
更糟糕的是,這些皇帝大多不是太後的親生兒,與太後沒有血親關係。太後顯然更願意把權力交給與自己有著血親關係的外戚,而不是皇帝。小皇帝們自從登基後,便受到“太後—外戚”勢力的壓迫,內無實權,外無可以引為羽翼的臣僚,即便他們長大成人,也改變不了大權旁落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