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
李四光,一個出生農村貧寒家庭的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奮鬥,不僅改變了自己家庭貧苦的狀況,更是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設做出了改變性的卓越貢獻。或許,李四光的一生就是為了鑽研,就是為了奉獻,就是為了“改變”,他用自己的一生將“偉大”二字刻就得鏗鏘有力。正所謂他早年所寫的一首詩:崎嶇五嶺路,嗟君從我遊。峰巒隱複見,環繞湘水頭。風雲忽變色,瘴癘蒙金甌。山兮複何在,石跡耿千秋。
什麼是奉獻,什麼是忘我,什麼是老驥伏櫪,什麼是鞠躬盡瘁,什麼是死而後已,什麼是愛國赤誠,什麼是精神的榜樣?李四光一一為你解答。
1.曆經生活的磨礪
李四光,男,1889年10月26日出生於湖北省黃風縣回龍山下一個叫作張家灣的貧苦小村子,在那裏,他度過了14年童年生活。或許正是這個古樸的農村培養了他堅忍不拔的品質,以至於使他從小就養成了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的良好品性。
“你別舂了,這種活兒不是像你這麼小的孩子能幹的。”
“我要吃飯,也要幫助你舂米。”
“我是順著荷葉先踩到藕,再用腳細心地分出藕路。順著它生長的方向,一腳一腳,一點一點地把泥踩去,讓藕露出來,小心別在藕節的地方把藕踩斷,這樣再想找到就費事了。”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4歲那年,他進行入學考試,在填寫報名表的時候,不小心將年齡填進了姓名欄中。可是,自己又沒有多餘的錢再買第二張報名表,這該怎麼辦呢?他靈機一動,將“十”變身為“李”,然後名字就變成了“李四”,“太土了”李四光心裏想著,不禁環顧四周,突然看到門上的牌匾上赫然寫著“光被四表”,他不禁暗自欣喜,於是在“四”後麵又添上了一個“光”字,給了自己一個好聽、有意義而且順利過關的“名字”。從此以後,“李四光”就成了他的名字,伴隨一生,流傳後世。
其實,李四光的聰明早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養成了。小時候的李四光生活在貧苦的農村,在那裏,他生活了將近14年,艱苦的生活教給了他很多很多,也培養了他善於思考的品質。
在李四光很小的時候,家境非常貧寒,僅靠父親微薄的教書收入和媽媽一人務農得來的食糧維生。而且其家中人口眾多,擁有兄弟姐妹7人和一位臥床不起的爺爺,所以,一家人生活得極其貧苦。
故此,從五六歲開始,懂事的李四光就知道心疼母親了。他每天除了在父親教書的私塾裏麵讀書、學習,更多的是想方設法地幫助母親做家務活。每天早上,天剛蒙蒙亮,李四光就爬起床來,用小提桶幫媽媽先將水缸裝滿;然後又上山砍柴,挑得滿滿的才回家去。除了這些,他還常幫媽媽舂米、推磨……其中許多都是小小年紀的李四光不能夠勝任的,但是李四光懂得運用智慧來對抗命運的考驗。比如說,李四光力氣小,舂米舂不動,他就用繩子綁在石杵一頭的踏板上,當腳往下踩的時候,同時也用手使勁拉繩子,如此一來,石杵就運動了起來;又如采蓮藕充菜,一般的小朋友都是嘻哈玩鬧著,左一腳又一腳地尋找,通常半天隻能采到幾節斷藕,而李四光卻悉心探尋蓮藕的生長方向,然後依次采取,經常都能夠收獲完整鮮嫩的蓮藕;為了改善家中的條件,李四光製作一個釣鉤,不一會兒就釣出一條大魚;巧妙改造香椽殼,給小妹做個裝小零碎的香盒;妙手將竹子做成花燈,送給小弟做玩具……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艱苦的生活下,李四光沒有抱怨、痛苦,相反他用自己的智慧和聰明才智將苦難的生活妝點得豐富多彩、生機勃勃。
“你們說,為什麼這塊平地上會有這麼一塊大石頭呢?”
“哈哈哈!……石頭是從哪裏來的?本來就有的唄!”
“善於思考”是李四光的一大特點,不僅表現在生活中的家務活,在遊戲的時候,李四光也將自己的“思考”灑滿小小世界。
小時候,李四光和小夥伴們一起玩捉迷藏,他常常會選擇躲在一塊非常大的石頭後麵。在這塊巨石的掩護下,小夥伴們便總是圍著石頭轉圈圈,好半天也難以找到他。
這塊石頭,伴隨著李四光童趣生活的同時,也使他的童心一片明淨,最重要的是將他引向了深入思考的神奇世界。圍著石頭玩的時間長了,李四光漸漸地產生了這樣的問題:這麼大塊的石頭,是從哪裏來的呢?
於是,他連忙問小夥伴們,不料,大家都覺得他的問題奇怪、無聊。可是,李四光卻不這麼認為,接著他又跑去向老師提問:“這塊石頭是從哪兒來的呢?”老師回答說:“這塊石頭恐怕已經有幾百年的曆史了,在我小的時候,它就已經在那兒了。”李四光繼續問:“那你知道是誰把它放到了這兒的麼?”老師想了想說:“聽說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好像就是天上掉下來的隕石吧。”李四光還是不明白,繼續追問:“這麼大的石頭從天上掉下來,力量一定非常大,那它應該把草地砸出一個很深很深的大坑啊,可是為什麼它沒有陷進地裏麵去呢?”老師也納悶了,隻好說:“這我就不知道了。”但李四光還是不死心,他又跑去問自己的父親,最終仍無結果。
就這樣,這個問題在李四光的心中生了根:草地都很平整,四周也沒有其他的石頭,為什麼這塊石頭會在這裏?為什麼這塊石頭沒有將字麵砸出一個大坑?它到底是從哪兒來的呢?……
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這些都是李四光認真思考所得來的,雖然他的童年比別人艱苦,但是他獲得的卻遠遠比別人多。或許是艱辛的家庭環境逼使他變得聰明能幹,也或許是淳樸的農村環境濡養了他的細心和聰慧,凡事有利就有弊,李四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2.爭取權利,實現留學夢
青年李四光
1840年鴉片戰爭後,國門被打開,英、美、日、德、法等帝國主義國家肆意進入中國境內,並進行著肆無忌憚的爭奪中國國土的鬥爭。後來,中國發起了很多反抗鬥爭,取得了一些成果,也得到了一些認識。天平天國革命運動後,洋務派興起,國內著名人士首次認識到了中國知識的貧乏,因而就標新將新學,辦起了許多新學堂。
李四光自幼就在父親的私塾裏麵讀書,長大後更是想要汲取知識的營養,於是在14歲那年,李四光毅然告別了父母,隻身到武昌高等小學堂進行求學。
在新學堂裏,李四光如饑似渴的吮吸著新知識。
1902年的中國已經被外國人侵入太久,西方許多強大的國家都對我國的城市進行爭奪、搶占,武漢也不例外。在這樣一個尷尬時期,兩湖總督張之洞真知灼見,極力複興學問。在他心中,當時的中國“不貧於財,而貧於才”,所以,一定要“選真才,擇時用”,而且他認為“小學為當務之急”。於是,他在武昌開辦了一個高等小學堂,用來選拔、培養中國有用的人才。
李四光知道這個消息後,當然不願意放過這次機會。於是,他告訴了父母自己的心願。從父母口中,他得知父母早在他12歲的時候就想送他求學深造了,隻是源於家中實在沒有供他乘船、上學的經費。然而,這次孩子主動提了出來,父母說什麼也要支持他的決定。於是,父母夜裏商量好,第二天,父親就到處奔走,向親友借錢;母親也連夜給李四光縫製棉襖、準備行囊。
就這樣,父母就為李四光準備好了可供踏上求學路的一切。李四光不舍父母,然而,他毅然告別村莊,離開父母,踏上了追尋知識的道路。很快,李四光就來到了武昌,下船以後,他一邊問路,一邊趕路,很不容易才找到武昌高等小學堂的報名地。李四光激動不已,他顫抖著拿出了自己剩餘不多的錢買到了一張報名表,終於,在經曆了許多困難和意外之後,李四光順利報了名。
看著自己辛苦走過的路,看著父母為自己奔走湊集的錢,看著自己改寫成功的名字,李四光心中高興不已,充滿了希望。
然而,事情並不是那麼順利,雖然李四光在入學考試的時候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但是主考官卻因為李四光是一個農村窮孩子而不太願意錄取他。好在學堂中有一位張先生不舍得放棄有才學的李四光,便極力向學堂當局推薦說:“這個孩子是我老師的兒子,自小就聰明好學,讀書非常用心……我們不該放棄這樣的人才啊。”在張先生的保薦之下,李四光才得以最終“順利”地進入了夢寐以求的學堂。
入學後,李四光得到了學生住宿、夥食、學習用品和每月六塊大洋的補給。於是,他高興地給父母寫信報喜。接著,就開始了他辛勤努力的學習生涯。學校裏麵開設的課程很多,包括讀經、修身、算術、中文、曆史、地理……,李四光把每一門功課都學得很好。
“第二高等小學學生李四光……官費派往日本留學,以資造就。”
進入學堂以後的李四光不僅努力將功課學得很好,而且還要求自己保證每次都能夠取得前幾名的好成績。因為當時學堂創辦人張之洞有這樣一個規定:凡考試名列前茅的優秀人才,都可以保送出國留學。第一名送往美國,第二名送往英國,第三名送往日本。
然而,盡管用心學習的李四光每次都得到第一名,但是保送的名額每每都沒有他。起初,李四光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隻想著自己要努力學習。可是,幾次落榜後,他就懷疑了。於是,李四光就向當初力保他的張先生求問。張先生也很無奈,隻能如實告知:“沒有其他的原因。你看送出去留學的學生哪一個不是家裏麵有錢有勢的啊!你的父親是一個窮苦教書人,哪能輪得上啊?”李四光聽後,非常憤慨。張先生勸慰他說:“隻要努力,將來也是一樣可以比他們有出息的。”麵對這種不公平,相信不管是誰都不能忍受,更何況年少氣盛的李四光呢?就這樣,一心求學的李四光離開了學堂,想要獨自踏上留學道路,他心想:他們不派我去,我就自己去。隻要能夠讀書,哪怕邊上學邊做苦工也願意。可是,留學哪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呀。李四光很快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於是他又回到學堂。誰知道,學堂被李四光的這種行為激怒了:“我們要開除你,你享受著學校的一切費用和教育,竟然想要逃走嗎?”李四光毫不害怕,他據理力爭:“學堂規定了成績優秀就可以被保送出國,我每次考試都得第一名,為什麼這麼多次,出洋的名單上就是沒有我呢?”學堂當局無理以對,但是也堅決不同意他的看法。張先生趕快為李四光爭取:“李四光也是求學心切,而且學習確實優秀,暫緩追究,先不要責難,且讓他再考一次,若還能夠考得第一名,就考慮讓他出洋吧。若是落榜,那就是他自己不爭氣了,到時候再除名也不遲啊。”學堂當局礙於麵子,隻好如此收場了。李四光安下心來,更加用功地學習,又一次考得了第一名,終於為自己爭得了留學深造的機會。然而,學堂保舉還是不那麼心甘情願,將本該送往美國的李四光送往了日本。
即便是這樣,李四光也非常高興了。想著父親跟自己講過的中華民族甲午海戰失敗的恥辱,看著長江岸邊來往眾多的各色輪船,卻沒有一艘可以命名“中國”,李四光心中升起了一個壯誌:到日本,學習造船,我要為祖國製造屬於中國的船隻。
小小年紀,不小的誌氣。李四光隻身求學,後又力爭留學的權利,終於靠近了自己貢獻祖國的夢想。一路走來,李四光吃了說不盡的苦,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不公平,然而麵對自己的夢想,他無怨無悔、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