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誰是中國的“克隆”之父(2 / 3)

1930年,童第周從複旦大學畢業,並得到了一次出國留學的機會,那一年他28歲。在親友們的資助下,童第周漂洋過海來到了北歐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在布魯塞爾大學裏跟著歐洲著名的生物學者勃朗歇爾教授研究胚胎學。

由於當時的中國正處於戰亂時期,幾乎已經千瘡百孔,因此外國留學生很看不起中國人,他們總是抱著一種藐視的態度和童第周說話。作為一名有正義感的華夏子孫,童第周當然不甘心被他們看扁。有一次,一名和他同住的外國留學生竟然公開說道:“中國人太笨。”聽到這些話,童第周一下子就生氣了,他再也壓抑不了滿腔的怒火,用堅定的語氣說道:“這樣吧,我們兩個比試一下,你代表你的國家,我代表我的國家,看看到最後我們誰先獲得博士學位。”事後,童第周在自己的日記中寫下了這樣的話:“中國人不是笨人,應該拿出東西來,為我們的民族爭光!”

還有一次,童第周去理發,一個外國人公然對他發起挑釁,還說中國人的壞話。童第周當然受不了這樣的汙辱,便當場和那個外國人理論。他說:“這份報紙就像一條狗一樣,誰給它食物它就會為誰說話,日本人給了他們錢,所以他們偏袒日本人。你沒有親眼看見,就不要亂說話!”總之,隻要是遇到類似這樣的事情,童第周絕不會坐視不理。這也充分地表明了,他懷有多麼強烈的愛國之心。

“我是一名中國人,有人說中國人笨,我獲得了貴國的博士學位,至少可以說明中國人決不比別人笨。”

童第周的留學生活十分清苦,每天都在生物學的天地裏拚搏,但他從未抱怨過什麼。有一次,他的導師達克教授正在做青蛙卵子試驗,需要將卵子外麵的那層薄膜剝掉。這是一項難度極高的工作,青蛙卵隻有小米粒大小,外麵緊緊地包著三層象蛋白一樣的軟膜,因此必須在顯微鏡下才能完成。可是在顯微鏡下,達克教授和助手們試了好幾次都沒能成功。這時童第周說道:讓我試試吧。他先用針把卵膜刺一下,卵馬上就癟下去了,一下子就剝開了。他的表現讓確定克教授感到很驚喜,他覺得這個學生頗有天分,連聲稱讚道:“童第周真行!中國人真行!”這個消息,也一下子震動了歐洲的生物界。1931年夏天,教授又帶著這位心愛的學生來到著名的科研中心法國海濱實驗室,這次擊破要為直徑不到1/10毫米的海鞘卵子做外膜剝離,童第周又成功,動作幹脆利落,他再次讓國際同行們發出了讚賞的聲音。

1934年,通過答辯,比利時的學術委員會決定授予童第周博士學位,這一年他32歲。在大會上,童第周十分激動地說道:“我是一名中國人,有人說中國人笨,我獲得了貴國的博士學位,至少可以說明中國人決不比別人笨。”他的話使得在場很多教授都紛紛伸出大拇指。當初那位和他比拚的外國留學生,卻連一篇論文都沒有,更別提什麼博士學位了。

此時的童第周已經在科學方麵取得了許多引人注目的成就,他的導師告訴他,如果他再等一年,寫一篇論文,可以再獲得一個特別的博士學位。不過,懷有一顆“赤子之心”的童第周卻時刻心係國家,此時國家正處水深火熱當中,需要自己回去做貢獻。因此,他毅然放棄了那個“特別博士”學位,毅然回到了闊別已久的祖國,他們夫婦二人一起到國立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前身)任教,走上了科學報國、科學興國的道路。

童第周發憤學習的精神,他敢於向困難挑戰的魄力,他勇於攀登科學高峰的感人事跡,他令人動容的愛國之心,無不彰顯著他偉大的風格,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後人。這個世界上,大凡成功者都離不開勤奮的頭腦、不屈的精神和堅定的信念,他們所取得的成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樣發出耀眼的光芒,永遠都被人們尊敬和膜拜。那些一心想依靠運氣僥幸獲得成功的人,永遠也不可能到達人生的頂點。

3.生活艱難,但不忘搞科研

童第周

童第周懷著一顆赤子之心,謝絕了專家以及眾多同學的挽留,毅然帶著妻子回到了災難深重的祖國。他又回到了國立山東大學,希望能在這裏從事海洋生物的研究。本想靠著自己所學的知識報效祖國,可由於國內戰事頻繁,環境極不安穩,使得他不得不一次次向外界妥協,中斷自己科學研究的夢想。

1937年,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國立山東大學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師生不斷地流亡。後來,由於日本侵略軍的步步進逼,山東大學隻好南遷。但不久又被迫解散,童第周失業了,他和他的夫人一同被困在了四川。此時,童第周在香港的好友曾呈奎給他發來了邀請信,讓他去香港做教授,但被他婉拒了。他在回信中這樣說:我的工作到哪裏都能夠就地取材,就不過去了。由於戰火不斷蔓延,童第周帶著一家人過起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1944年,在朋友的推薦下,他來到了四川北碚的複旦大學任教。在峰煙四起的環境中,童第周依然沒有忘記搞科學研究。由於當時他們夫婦二人的薪水很少,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常常為柴米油鹽發愁,但這些對於童第周來說都不是最大的問題。他愁的是連一樣拿的出手的科學儀器都沒有,哪怕是最基本的顯微鏡都缺乏,當然就無法繼續開展胚胎學的研究工作,這簡直比挨凍受餓還要讓他難受。為了這件事情,童第周吃不好飯,睡不著覺,到底該如何去弄一些設備呢?全家人也都很為他著急。

有一次,童第周偶然間在一個舊貨攤上發現了一架顯微鏡,還是雙筒顯微鏡!他高興極了,馬上回家告訴了夫人葉毓芬,葉毓芬聽了也十分興奮,如果能夠將這台顯微鏡買下,那他們就可以繼續做科學試驗了。童第周拉著夫人,來到了那個舊貨攤旁邊,可是這架顯微鏡雖然是二手的,價錢卻著實不便宜,要60000萬塊錢!夫妻倆聽了這個價碼都吃了一驚,這可相當於兩個人整整兩年的薪水呀!沒辦法,他們隻好先暫時回家。終於發現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東西,卻又無法得到,這種滋味實在不好受。

經過再三思量後,他們兩個下定決心要將這台顯微鏡買回去,可是家裏實在沒有這麼多錢,他們就向親朋好友借。可即使是這樣,還是無法湊夠那個昂貴的數字,不得已的情況下他們又變賣了一些衣服。最終,他們湊夠了錢,買回了那台舊顯微鏡。

“大家應該記住,我們的事業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口。再說,你們不是和我一樣忙嗎?”

有了顯微鏡,就可以繼續做實驗了,當然,童第周的實驗室是非常簡陋的。沒有器皿,隻好用茶杯或廢舊的玻璃瓶來代替,這些都不是問題,可還有一個情況是難以解決的,那就是光線問題。因為在用顯微鏡做實驗時,必須要有燈光來照明,或是借助很明亮的陽光,而童第周所住的房子又小又暗,再加上處在抗戰時期,經常停電,該如何是好呢?童第周為此傷透了腦筋,也想出不少解決辦法。當光線充足的時候,他們就把顯微鏡放在陽台上,光線不好的時候或是停電的時候,就用幹電池或用煤油燈照明。總之,就是要想盡一切辦法讓實驗進行下去。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童第周和他的同事們做著科學實驗,探索著生命的奧秘。他撰寫了一篇又一篇具有學術價值的認文,引起了國內外生物界的學者們廣泛的關注。“童第周”這個名字也迅速在西方的科學界中打響了,一些人還慕名前來拜訪。在四川宜賓的嘉陵江旁邊,有一個叫“李莊”的小鎮,由於這裏地理位置較為偏僻,日本帝國主義的魔爪沒有伸到這裏,因經成了很多人避難的場所。原來平靜的小鎮,那段時間空前熱鬧了起來。1940年,國內一些著名的學術機構也遷移到這裏來了,包括童第周的居的同濟大學。一時間,小鎮顯得擁擠起來,這裏的百姓們也算大開了一回眼界。

1942年的一天,這個小鎮上又來了一位金發碧眼的外國人,李莊的百姓們像是見了寶貝一樣奔走相告。此人正是當時英國駐重慶大使館的科學參讚李約瑟,是一位有著卓越成就的生物化學家,他此次來李莊的目的就是為了見一見童第周教授。早在10多年前,他便已經聽說了這個響當當的名號。

1945年8月,中國人民迎來了曆史性的一刻:抗戰勝利。第二年,國立山大在青島複校了,童第周又和夫人葉毓芬一同回校任教。可是,外戰剛平又起內戰,國內的環境依然不平靜,無法讓童第周安靜地做實驗。1947年6月,國民黨反動派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其中國立山大的學生們掀起了一聲“反饑餓、反內戰”的示威遊行和簽名運動。童第周不顧危險的處境,第一個在上麵簽了名字,並明確表示會堅決站在學生的一邊。為了震壓學生的遊行示威,國民黨對他們進行了殘酷的暴行,這一切都被童第周看在了眼裏,他被深深地激怒了。他組織了一批教授到警備司令部要求釋放學生,不然就全麵罷教。迫於外界強大的壓力,國民黨不得不釋放被捕學生。事後,有人跟童第周說,他已經被特務列入了黑名單,但他聽了隻是微微一笑,其淡然的心態無不讓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