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勃蘭登堡門最吸引眼球的還是門頂中央的那尊高約5米的銅製勝利女神雕像,她張開身後的翅膀,駕駛著一輛由四匹駿馬牽引的戰車,她的右手持著帶有橡樹花環的權杖,花環內嵌著一枚代表普魯士最高榮譽的鐵十字勳章,花環上還站著一隻展翅的鷹鷲,鷹鷲則戴著普魯士的皇冠。
然而,就在滿懷著“富國強兵”希望的普魯士人將這尊銅製勝利女神雕像安置到勃蘭登堡門的1793年,普魯士加入了由奧地利、撒丁王國、英國、荷蘭和西班牙組成的“第一次反法同盟”。1797年,“第一次反法聯軍”被時任法蘭西共和國意大利方麵軍總司令的拿破侖·波拿巴率領的法軍擊敗,“第一次反法同盟”宣告解散,這尊銅製勝利女神雕像也因此蒙上了戰敗的陰影。
1806年9月,普魯士再度加入由英國、俄國、瑞典四國組成的“第四次反法聯盟”。然而,僅僅一個月後的10月14日,已經加冕成為法蘭西帝國皇帝的拿破侖一世親自率領的法軍就在耶拿戰役中擊敗了格布哈德·布呂歇爾元帥率領的普軍,並在不久後攻陷了柏林。1806年10月27日,趾高氣昂的拿破侖一世起著高高的戰馬,率領著勝利之師,以征服者的身份由勃蘭登堡門進入柏林。
為了徹底羞辱他的敵人,拿破侖一世甚至下令將這尊銅製勝利女神雕像從勃蘭登堡門上拆下,裝箱之後,當作戰利品運回了法國。此外,普魯士還被迫割讓了一半的國土,並且支付1.5億法郎的戰爭賠款,一直維係著德意誌地區表麵統一的神聖羅馬帝國也轟然倒塌。
這是普魯士立國百年來不曾遭受過的屈辱,它喚起了深藏在所有普魯士人甚至所有德意誌人心底的沉痛記憶。在過去的幾百年間,這塊被稱為“歐洲走廊”的土地,一直就是歐洲的戰場。而德意誌人則作為環伺四周的歐洲列強的雇傭軍,經年累月地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相殘殺。
然而,也正是這次失敗,複蘇了普魯士人的尚武精神,喚醒了德意誌人的民族意識。1813年,格布哈德·布呂歇爾侯爵率領的以普軍為主體的“第六次反法聯軍”在萊比錫戰役中擊敗法軍,並最終迫使拿破侖一世宣布退位。1815年,格布哈德·布呂歇爾侯爵率領的普軍和威靈頓公爵率領的英軍又在滑鐵盧戰役中再次擊敗法軍,迫使拿破侖一世再度宣布退位,最終孤獨地死於聖赫勒拿島。
與此同時,這尊銅製勝利女神雕像也被普軍接回家,重新安置在了勃蘭登堡門上,成為了普魯士崛起為歐陸新興強國的象征。
……
這也正是張繼喜歡經常來勃蘭登堡門附近走走的原因所在,每當感到迷茫的時候,感到失落的時候,感到懈怠的時候,張繼就回來到勃蘭登堡門下,仰望著這尊銅製勝利女神雕像。英武的勝利女神和矯健的四匹駿馬也總會使張繼由衷地感到振奮,而普魯士人民所遭受的苦難和他們不屈的抗爭更使張繼油然而生一種敬意。這種振奮和敬意則會帶給他無窮的力量,幫助他走出迷茫,走出失落,走出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