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藝術樣式中發展最快的,大約要數剛剛誕生的電影和電視,即人們通常所說的影視藝術。與影視藝術迅猛發展相適應,影視教育成為藝術教育的重要內容。本套教材正是北京師範大學藝術係為影視專業教學設計的一套係統教材。藝術陪伴人類度過最初的荒蠻歲月,成為人類的精神家園和靈魂棲所。它是人們美的理想的凝聚與自由的象征。藝術屬於大眾,屬於社會的每一個人。藝術來自民間,也生長在民間,它的最高使命在於為大眾服役。影視藝術是最年輕的藝術樣式,它憑借現代科學技術成為傳播最廣泛的一種現代藝術媒介。沒有電的發明,沒有光波、聲波技術的發展,影視藝術也就無從談起。同時,影視藝術也是現代工業的產物,它的發展離不開工業體製的運轉。因此,它是一種不同於任何古老藝術樣式的新型藝術。學習影視藝術,必須從它的本性出發,了解其基本特征,掌握其基本規律,這樣才可能真正認識影視藝術,從事影視藝術研究、教學和創作。電影電視是科技和工業的產物;但是,影視藝術的生成過程卻不僅僅是現代科技發展的曆史,也是人類藝術發展積累的結晶。中國古代就有燈影、皮影、木偶戲等藝術樣式,反映了人們對活動影像的追求願望。中國古典戲劇、詩詞、繪畫等藝術作品也常常運用特寫、遠景、中景等畫麵和畫麵組接的技巧,這為影視藝術誕生和發展提供了美學的啟示。當然,限於社會形態和科技水平,以農業文明為基礎的封建社會不可能產生影視藝術。
電影誕生之後很快就傳入中國,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放映《火車進站》十年後,中國就拍出了戲曲片《定軍山》。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電影迎來了第一個高潮,80年代以後,中國電影又煥發出新的生機,贏得世界電影界的注目。從1905年誕生到2004年的今天,中國電影走過了一條艱難而又輝煌的世紀之路。
1958年,北京電視台(即現在的中央電視台)成立,這標誌著中國電視的創生。從那時起尤其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電視逐漸步入輝煌。發展至今,中國電視台數量、電視機擁有量,特別是電視觀眾覆蓋麵等數據顯示,中國確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電視第一大國。中國生產的電視劇、專題片、紀錄片、綜藝節目與新聞節目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出現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現在,電視已經成為大眾重要的信息傳播和娛樂形式。中國影視發展的曆史表明:影視雖然屬於典型的舶來品,但是,中國影視並不是歐美影視的翻譯版,而具有鮮明的中國文化特征。因為,影視不僅僅是科技工業,也是美學與藝術。科技手段固然沒有民族和國家的界限,然而美學與藝術卻有明確的民族性格。因此,影視藝術輸入中國的曆史,也是它逐步本土化的過程。中國影視能否在世界上擁有它應當具有的地位,關鍵在於中國影視是否生成了具有民族特征的藝術風格。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有著健壯的生命力與寬厚的包容性。中國文化的發展曆程,就是一部不斷吸收異域文化、不斷創造新文化的曆史。吸收是為了創造,而不是取代我們固有的文化,所以,如何吸收就成為一個原則性的問題。我們認為,吸收必須以本民族的審美心理為支點,尋求異域文化與本土文化的交融,通過異域文化激活本土文化,使之煥發出更為燦爛的生機。影視藝術是一種世界性藝術樣式,同時又以美學特征和文化性格區分了不同民族與國家的藝術風格。如電影在發展中形成了蘇聯學派、法國學派、美國學派和日本學派等藝術流派。在一個世紀的曆史發展中,中國影視藝術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也有不少失敗的教訓。而其中的核心問題正是中國影視藝術的民族特征。20世紀30—40年代、50—60年代、80—90年代,我們曾經出現了一大批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優秀作品,如《神女》《十字街頭》《小城之春》《烏鴉與麻雀》《一江春水向東流》《祝福》《早春二月》《林家鋪子》《林則徐》《聶耳》《甲午風雲》《董存瑞》《平原遊擊隊》《小兵張嘎》;如《天雲山傳奇》《巴山夜雨》《城南舊事》《駱駝祥子》《黑炮事件》《芙蓉鎮》《黃土地》《紅高粱》,等等,為世界電影中國學派的創立打下了基礎。但是,也有不少作品對西方電影生搬硬套,缺乏民族特征。在影視理論界,這種狂熱西化現象就更為突出。影視美學中國文化特征模糊的現狀,導致了中國影視藝術理論的嚴重滯後,影視藝術理論的滯後,就必然限製了中國影視藝術實踐的健康發展。無可否認,中國電影和中國電視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創作實踐;但是,理論界對本土創作缺乏全麵的、係統的、本質的、富有理論高度的研究和總結,更沒有以中國影視實踐為支點,提出具有中國文化特征的影視理論。雖然有誌於此者不乏其人,但由於種種原因,致使這一夢想至今未能如願。一個不善於研究和總結本土藝術和文化的民族,不可能獨立於世界之林,甚至不能很好地吸收其他民族的藝術和文化經驗,因為它缺少立足的根基。麵對爭奇鬥妍的西方影視理論,作為一個文化大國,我們總不免有些尷尬。有鑒於此,我們願意和影視界的藝術家和理論家一道,在影視領域裏摸索一條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中國之路。影視藝術中國學派的誕生,需要影視藝術家的努力,也需要影視理論家和研究者的深入研究。隻有影視藝術的創作實踐和理論研究都達到相當的高度,才有可能創造出富有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影視藝術作品。藝術是一個民族的美學紀念碑。影視藝術也是如此,它是特定民族和時代的形象表達,既是個人的,又是民族的、時代的。正如法國藝術理論家泰納所說的:“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地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的精神和風俗概況。這是藝術品最後的解釋,也是決定一切的基本原因。”[1]深入時代、深入人民、深入民族,是一切偉大藝術的共同特征。《影視藝術學科基礎教程》旨在以中國美學為支點,觀照中國影視藝術的發展,總結其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為建立中國影視美學體係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