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原來已經開辦電視的國家因為戰爭原因停播或陷於停頓的國家紛紛重新推進電視事業,而還沒有開辦的國家也奮起直追。
蘇聯是第一個恢複和重新開辦電視廣播的。1945年5月7日蘇聯紀念無線電節並恢複電視播出。1949年6月,改建後的莫斯科電視中心正式播出。1952年全蘇共有莫斯科、列寧格勒、基輔三座電視中心。到1958年底,全蘇共有67座電視台,電視接收機400萬台。
法國於1945年10月重新從艾菲爾鐵塔播放電視節目。11月,政府頒布法令,成立法國廣播電視公司。
1946年6月,英國廣播公司從七年前停播的“米老鼠”節目中斷處開始,重新恢複了電視播出。由於戰時的英國遭受了嚴重破壞,恢複播出時發射機隻有一部,電視接收機隻有2萬台。1952年8月,英國建成5座大功率的電視發射台,覆蓋了英國80%的人口居住區。1957年底,分三段建設的全英電視網工程全部建成,覆蓋區人口達到全國人口的97%。
1948年,西德各州的廣播電視公司紛紛在各州法律基礎上產生,並先後開始了電視廣播。
美國戰後電視台迅速膨脹,從1946年的6座猛增到1950年的108座。聯邦通訊委員會(FCC)不得不於1948年9月起實行“凍結”政策。1952年“凍結”解除,電視事業真正進入繁榮時期。到1960年,全美有電視台573座,電視機5千萬台,普及率達87%。
一些戰前沒有開辦電視的國家,這一時期也迅速跟上世界步伐,相繼開辦電視。墨西哥、古巴1950年開辦,荷蘭、阿根廷1951年開辦,加拿大、委內瑞拉1952年開辦,比利時、日本、菲律賓1953年開辦。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20世紀90年代的幾十年間,是世界電視事業大發展時期。但由於各國的政治製度、經濟發達程度不同,文化背景和國情不同,各國電視發展水平也不盡相同。這裏主要從電視體製和電視節目兩個方麵,介紹20世紀90年代以前世界主要電視國家的電視發展狀況。
(一)電視體製的分類
電視體製是一個國家電視事業所賴以建立和組成的所有製形式和結構方法。電視體製既包含理念和法規的基礎,又包含組織和經營的內容。電視體製是在聲音廣播體製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在世界多數國家裏,電視廣播與電聲廣播一道都屬於整個廣播事業的一部分,電視體製與廣播體製通常也是合二為一的。
按照電視機構同國家的關係、財政來源等方麵的情況來劃分,全世界的電視體製大致可分為四類:第一類是由國家獨家經營,即實行電視國營的國家,有蘇聯、中國、印度、埃及等國家;第二類以收視費用為主要經濟來源,不以營利為直接目的的公共事業或公共企業體製,主要有德國、法國、荷蘭、奧地利等國家;第三類是國營或公共廣播與私營台並存,但私營商業台實力強大,占壓倒優勢的,主要有美國、墨西哥、巴西等國;第四類是國營與私營並存或公共事業和商業企業同時並存的,前者主要代表是日本,後者有英國、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等。每種製度都有利有弊,多年來,各種製度既相互競爭,又借鑒吸收,但主要傾向和基本區別依然存在。
1.美國電視體製
美國廣播電視體製的基礎是1934年美國國會通過的《通信法》。該法規定:美國的廣播不應該由政府經營,不應由私人壟斷或成為無限製競爭的純自由的事業。根據這個法案,美國成立了一個獨立的管理機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來管理全國的廣播電視業。
1926年9月,美國無線電公司組建了美國第一家廣播公司——全國廣播公司(NBC),隨後建立了第一個全國性的廣播網——NBC紅網,於11月開始廣播。1927年1月,NBC藍網開播。但根據反壟斷法,藍網於1943年出售,另外組成美國廣播公司(ABC)。1927年,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誕生。這就是著名的美國三大廣播網。從20世紀40年代後期起,三大廣播網都把主要力量用於發展電視廣播。它們各自建立起龐大的商業電視網,覆蓋了全國人口的99%,壟斷了64%的電視台。
1967年,美國政府通過了《公共廣播電視法案》,到20世紀70年代,美國已有250座公共電視台,占全國電視台總數的四分之一強,多少牽製了商業電視的偏頗。
2.英國電視體製
1922年12月15日,數家電器製造商聯合組建了英國廣播公司(BBC),並開始獨家提供廣播服務。早期的BBC以收音機牌照費補助節目製作費,不得插播廣告,但可以播出廠商讚助的節目。
公眾對於私人商業獨占廣播的體製日益不滿。1926年12月31日,商營BBC改組為公營BBC。1935年4月,政府成立烏爾斯沃特委員會,以評估BBC開播的表現。經過調查,該委員會對BBC不偏不倚的立場和兼容並包的原則表示讚賞。據此,BBC獲準於1936年11月開辦電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BBC於1946年6月恢複電視播出。
1954年8月,國會通過《獨立電視法案》。該法案規定:成立一個與BBC性質相近的公共機構“獨立電視局(ITA)”,並授權其管理商業性獨立電視公司的業務;還強調,廣告播出時機、數量應有嚴格的規定,節目應與廣告明顯分開,不得有廣告影響節目內容的情形發生。
1955年9月,“聯合電視”和“聯合播映”兩家獨立電視公司在倫敦開播,隨後,一批商業電視機構紛紛建立,並在聯播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獨立電視網。獨立電視係統一成立,立刻以壓倒性的娛樂節目奪走了BBC的大部分觀眾。雙方的競爭使得電視節目的文化水準下降。
1963年,修正後的《電視法案》引進了向獨立電視開征“國庫稅”製度,國會還授權BBC開設第二個電視網。1964年,BBC-2電視網開播。1967年2月,BBC-2率先播出彩色電視節目,以吸引觀眾。
20世紀70年代初期,英國各界掀起了“開放第四電視頻道與否”的辯論。經過長時間的討論,1980年11月,國會通過《廣播電視法案》,第四頻道(C4)成立,兩年後開播,形成了公私並行、平分秋色的傳播格局。
在英國,由於政府采取了抽多補少、抽肥補瘦的政策,大體維護了公營電視和商業電視的公平競爭以及各種傳播活動的平衡發展。因此,英國電視體製被稱為世界上“缺點最少”的電視體製。
3.德國電視體製
德國的廣播事業,原為公商並營製。1933年國社黨執政後,廣播事業成為希特勒及其納粹德國的宣傳機器。德國的電視事業,一開始就在這種不正常的政治氛圍中生長。
德國戰敗後,在蘇聯軍隊占領的德國東部地區,按照蘇聯的模式,建立了中央集權製的廣播電視體製。而占領西德的盟軍代表與西德代表商定:為避免納粹時期濃厚且偏頗的政治色彩重現,廣播電視應為獨立自主的事業,不受政府的控製;廣播電視應為公益事業,不應依賴廣告生存或受其危害。
聯邦德國的公營廣播電視製度堅持多年,其間雖有教會組織和各大報團申請設立商業性和私營廣播電視,但官方和民間的態度都十分謹慎。公營獨占經營的狀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西德的廣播電視公司都是地方性的;全國性的電視網節目則是聯邦製的。
1990年10月3日,西德和東德實現了統一。原屬東德的地區被分為5個州,加入到聯邦德國的大家庭中。統一後,東德的廣播電視向西德體製轉變。1991年8月31日,16個州共同製定了《統一的德國全國廣播電視協定》,協定確認在德國實行公共廣播電視與私營廣播電視並存的二元廣播電視體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