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編 書生與政治(8)(1 / 3)

義中聖人與麥城敗將

【引言】

中國有一句十分有名的俗語,叫做“大意失荊州”。其意源自三國時期關羽失掉荊州,並且在麥城被殺。其實,關羽失守荊州、敗走麥城,不是因為他的勇武乃至智計不夠,相反,他設伏圍城、水淹七軍,倒顯示出他過人的謀略,問題就出在他剛愎自用、不聽人言。“諸葛一生唯謹慎”,關羽的性格缺陷就在於剛毅有餘而謹慎不足。因此,人言關羽“大意失荊州”,其實荊州之失,並非由於關羽的大意,實在是由於他的性格缺陷。下麵的這個故事雖然表現了關羽知錯善改的品格,但也可以從中看出他上述的性格缺陷。

【事典】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為漢中王,劉備派司馬費詩為使者,前去傳達命令,任命關羽為前將軍。關羽聽說黃忠被任命為後將軍,氣憤地說:“大丈夫不能與一個老兵同伍。”不肯接受任命。司馬費詩對關羽說:“成就帝王的事業,不能隻靠一個人。從前,蕭何跟高祖劉邦一起長大,交情十分深厚,陳、韓滅亡後,高祖對部將論功行賞,韓信居功第一,沒聽說蕭何因此而生氣。您雖然與主公的交情很厚,難道就可以因此而看不上別的人嗎?”

司馬費詩接著說:“如今,主公由於功高一時,被漢室所器重,由此說來,主公的地位高低,就應該與您相提並論嗎?況且,主公與您猶如同胞一體,休戚與共。我認為不應該計較官職稱號的高低尊卑、俸祿的多少。我不過是個小小的使者,奉命而來,無非是傳達命令而已,您不肯接受主公的任命,我就這樣回去,對我是無所損害的。隻可惜您這麼做,恐怕將來會後悔的。”

關羽聽了司馬費詩的這番話,恍然大悟,有如夢初醒的感覺,立即接受了任命。

宋宗元評論說,司馬費詩的話入情入理,關羽即使出於自尊不肯認錯,也不能不為之折服,虛心地采納他的意見。

然而,他雖然“知錯善改”,但其高傲乃至傲慢之氣已溢於言表,如果遇到合適的氣候,他的這種傲慢之氣就會自然地冒出來。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魯肅去世。孫權派左護軍、虎威將軍呂蒙屯守陸口。關羽占領了南安、南郡等地區,與東吳邊境相接。呂蒙知道關羽占據了他的下遊,並有吞並他的打算,所以表麵上格外主動地要同關羽搞好關係。

呂蒙雖然早有收複荊州的想法,隻是沒有尋到合適的機會。呂蒙接替魯肅去陸口,表麵仍然非常友好,甚至和孫權共同商議,想讓孫權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婚,以表示兩國情誼深厚。呂蒙經常對孫權說:“關羽現在還不敢向東邊擴展,那是因為您的英明,我們這班人都還在。如果不趁現在力量強盛的時候,謀取關羽的地方,一旦我們都不在了,再想用武力征討荊州,恐怕是很困難的。”

孫權曾經有過先去奪取徐州的想法,呂蒙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他對孫權說:“曹操現在遠在黃河以北的地區,最近剛剛消滅袁氏勢力,沒有工夫顧及江東。徐州地區的守備部隊,不值得一提,我們要去,自然可以取勝。然而您應該想到那個地方是陸路的要道,您今天取了徐州,明天曹操便會來爭奪,到那時,即使用七八萬兵力,恐怕也難守住。不如奪取關羽的地方,那樣就會全部控製長江地帶,我們的勢力更加強大不可敵了。”

孫權聽了呂蒙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收複荊州的決心日益增強。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攻打曹操所占領的樊城,留下一部分強有力的兵士守公安和南郡。呂蒙得知這一情況後,上疏給孫權說:“關羽在討伐樊城時,竟然留下許多強兵強將,這是因為害怕我襲擊他的後方。我常有病,請您以讓我看病為名,令官兵們送我回建業。這樣一來,關羽聽說後,就會放鬆警惕,撤走留在公安、南郡的兵力去攻樊城,而我們就可乘虛而入。我們的人馬就可以晝夜行軍,通過長江,奔往上遊去襲擊他的空城。這樣做,一定能活捉關羽,拿下南郡。”孫權同意呂蒙的計策。於是呂蒙就公開宣揚自己病重,然後孫權下達檄書把呂蒙召回建鄴。關羽知道呂蒙離開了陸口,不知是計,果然逐漸抽調南郡的兵力去支援樊城。

孫權見時機成熟,就命令執行呂蒙的計劃。

呂蒙推薦才能足以擔負重任而沒有大名聲的陸遜代替自己的職務。陸遜上任後,寫了封極其友好和謙讓的信給關羽。關羽見呂蒙有病離開了漢昌,又接到陸遜的信,立刻放了心,大意了起來,把留守南郡等地的兵都調往樊城。

孫權聽到這一情況,立即派遣呂蒙帶精兵到郇陽,然後將精兵埋伏在船中,同搖櫓者全打扮成商人的樣子,晝夜兼行向南郡駛去,將關羽安置在長江沿岸的哨所全部清除,順利到達了南郡,而關羽還蒙在鼓裏。

南郡太守糜芳當時駐守江陵,將軍傅士仁駐守公安,因一向怨恨關羽看不起自己,早與孫權暗中來往。呂蒙部隊一到,糜芳和傅士仁立即率兵全部投降了。

呂蒙占據了南郡等城後,全部收留了關羽及其將士的家屬,對他們進行安慰和照顧。呂蒙軍隊紀律嚴明,有個士兵拿了人家的鬥笠用來遮蓋軍用的鎧甲,呂蒙揮淚將他斬首了,即使他是呂蒙老家的鄉親,也不能饒恕。這件事使將士們大為震驚,無人敢動百姓一針一線,城中治安良好。呂蒙還早晚都派身邊的人去幫助老人,了解他們有什麼需要,同時,給有病的人送醫藥,給饑寒的人送衣,對官府中的財寶,呂蒙命令一律封閉起來,等待孫權來處理。

這時關羽還在路上,曾多次派使者同呂蒙交涉。呂蒙都優待使者,讓使者在城中周遊,到當兵的家中看看。

關羽討伐樊城,沒有取勝,聞荊州有失,急忙回軍。呂蒙派出人員對關羽的將士通報情況,告訴他們家裏平安無事;還讓關羽官兵家屬親手寫信帶上,表示通報的情況是真實的。這樣一來,關羽的將士都對江陵被占毫不恐慌,也無心再與吳軍作戰。關羽明白自己大勢已去,孤立無援,就掉過頭奔赴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沮、漳兩水之間),往西到了漳鄉。他手下的官兵都投降了孫權。

孫權見關羽敗退麥城,立即派兵分頭攔截,抓獲了關羽和他的兒子。荊州終於落到了孫權手中。

【評議】

關羽的性格中有潛藏的傲慢自大的一麵,他從來就沒有服過誰,所以,他在處理戰事的時候,總是不夠謹慎小心。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如果悉心尋找,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發現關羽的這一性格特征。

然而,關羽是義中聖人,他的這一優點掩蓋了他所有的性格缺陷。不過,作為兵家,就是要無條件地冷靜考察一切問題,如果以這種態度來對待關羽的話,就會很容易發現他的缺點了。因此,關羽的失敗隻是早晚的事。

張昭是否可為相

【引言】

孫權不以張昭為相,連作《三國誌》的陳壽都評論說:“以此明權不及策也。”意思是說從這件事看來孫權不如孫策。其實非也。張昭最大的優點大概就在於忠直敢言,至於其他方麵,恐怕沒有什麼才能,如果以他為相,東吳上下必定會群臣離心、四分五裂,鬧個不亦樂乎。何也?蓋由其量狹、交惡、自大、膽小的性格所決定的。

【事典】

張昭,字子布,是三國時東吳極不尋常的人物,他資格最老,影響也很大,孫策托弟時的“外事委周氏,內事委張昭”的話一直讓人們覺得他在東吳的地位非同尋常。然而,東吳的外事的確由周瑜來解決了,但內事似乎並沒有委任張昭,甚至張昭還處處與孫權鬧矛盾。反正,在人們的心目中,張昭好像是個說不清的人物。其實,這是因為缺乏具體分析的緣故。

張昭在東吳可謂是資格最老的人物,孫策在創業之初就非常尊重他。“命昭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升堂拜母,如比肩之舊,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在孫策托弟時,更有“內事委張昭”的囑托,張昭的確十分盡心,“率群僚立而輔之”。孫權稱王以後,張昭一直兢兢業業地輔佐孫權,對其過失和缺點直言不諱,有時甚至弄得孫權無法下台。孫策剛剛去世,孫權心情非常悲痛,不願立即主持政事,張昭曾嚴厲地批評他,認為他的職位不同於常人,應當以完成父兄的大業為己任。孫權猛醒,開始主持政事。